翁堆兴卡巷。
达瓦的台球室。
片多的茶馆。
曾经以繁华的地摊市场闻名拉萨城的翁堆兴卡巷,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得到摆地摊的了。但这并不影响翁堆兴卡巷里商人们的生意,更不妨碍他们在此觅得欢乐。
不同的是,往日街巷的商业氛围转移到了商铺的里面,曾经的热闹也转变成了静谧的幸福感。随意走进一家商铺,里面的人情味会赶走你身上的冷清;这里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即使与你是初次见面,他们也会像对待老友一般,跟你讲起比街巷还悠长的故事。
笔记
我们生活在西藏,享受着最灿烂的阳光与最清新的空气,每一天都能亲身体味着青藏高原的古老风情。在这里,一碗青稞酒,一杯酥油茶,里面流淌的是浓浓的高原味道。这是被时光浸染的历史,这是属于生活的文化。我们在这里,书写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在这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走进生活,走进文化,我们在这里,倾听着历史的回声。
喜欢恶搞的谢洛多吉
翁堆兴卡巷其实是有故事的,但不会让你轻易看见。
走过翁堆兴卡巷,你不会感觉出,这条巷子和拉萨其他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巷子有明显差异。这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巷子,貌不惊人,没有一下子吸引路人的特别之处。从巷头走到巷尾,大约十几分钟就走完。巷子窄,每天阳光照射的时间短暂,小小的商铺里,人们安详而平静,没有一丝阴郁的气息。
巷道两侧,都是其貌不扬的商铺。很少有老板刻意用醒目的招牌吸引顾客。甚至,你会看到,卖帐篷的商铺门面上,挂着“粮油店”的招牌。
各家商铺内的气氛也不约而同地有些相似。很多店里都是在卖手工制品,可以看到店铺里静心专注于手工活的店员。他们坐在地上,熟练地裁剪或者缝制藏袍等商品。有的店里,老板也在,和员工一样做着手工活。店员们一般上午9点或者10点来上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一些店到晚上9点、10点还亮着灯。这里的上班时间不会那么准时,也不会有上班迟到被扣工资的事。
记者走进一家卖藏袍的店铺里。店铺分里外两间,店老板贡秋泽登坐在里间的缝纫机前缝制衣服。三位坐在地上的店员在用针和线缝制藏袍。其中一位叫谢洛多吉的男子把另一位女店员扎西叫到自己身边,开玩笑说,“这是我妻子”,让记者给他们俩拍照。扎西笑着说;“他说的是假话。”看样子,扎西已经习惯了谢洛多吉的“恶搞”。另一位叫德珠的男子始终一言不发,微笑着看大家开玩笑。老板贡秋泽登有事要外出了,并不干涉打趣逗乐的员工。扎西说,这里的工资不是按月发,如果需要用钱,随时都可以去跟老板领工资。
翁堆兴卡巷里的老台球室
与贡秋泽登的藏袍店相隔不远,有一家丝绸店。这是翁堆兴卡巷唯一一家经营丝绸的店铺。老板叫卓嘎,是四川阿坝州人。卓嘎外表看起来就漂亮大方,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感觉。她的店铺也如同其人一般讲究,精美大气的招牌、宽敞的店铺入口、简洁的店内装饰、整齐摆放的丝绸,一下子提高这个店铺的档次,在这条街上林立的商铺中显得卓尔不群。
卓嘎做丝绸生意已经20年了。目前这间商铺开张也已经有9年。卓嘎这么多年来,专一做丝绸生意,既积累了稳定的客源,又拥有成熟的进货渠道,她的竞争优势不逊于八廓商城的那些零售商。拿进货来说,卓嘎店里的丝绸有来自江苏的,也有来自印度的。江苏的丝绸是机器大规模生产的,价格相对低廉;印度的丝绸主要由手工缝制,价格昂贵。2012年,卓嘎全年的利润为20万元左右;2013年全年利润只有不到15万。卓嘎自己也弄不大清楚利润下滑的原因。但经营成本却每年都在涨。为了避免房东临时涨店铺的租金,卓嘎打算今年付房租时,签订一份租赁合同。
达瓦开的台球室比卓嘎的丝绸店年份还要长,已经11年了。这里差不多算是翁堆兴卡巷里最热闹的场所。这间台球室很小,仅能摆放下一张台球桌。台球桌四周站满了围观的人,整个台球室被挤满了。达瓦在里屋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他的妻子在照看台球室的生意。台球室聚集了附近区域“顶尖”的台球高手,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消遣,在球桌上一决高下。
这里台球的玩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多球”,每一盘摆15个球;另一种为“少球”,每盘摆6个球。玩家们都喜欢玩“少球”。高手过招,每一盘不过二三分钟就结束。打球的人精力集中,观者凝神静气,在桌球响亮的撞击声中,精彩不断上演。
格桑梅朵。
扎西在用针线缝制藏袍。
格桑梅朵 又去邻居家“蹭饭”
格桑梅朵的妈妈片多在经营茶馆,她一个人既要在后厨忙,也要招徕顾客,经常忙得顾不上照顾格桑梅朵。所以,格桑梅朵就喜欢跑到涂涂的客栈去“蹭饭”。片多每天都会给涂涂送去一壶甜茶,以表示感谢。尽管如此,片多仍然会觉得过意不去。傍晚时分,片多要抽空跑去客栈几次,把格桑梅朵叫回茶馆里,以免给涂涂带来麻烦。可是格桑梅朵“不听话”,总是偷偷又溜进客栈来。
涂涂说:“我和家人来拉萨,主要是因为这里环境好,我们是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但同时也要做点事吧,于是就开了客栈。如果以后这里太现代化了,商业味太重,我们会考虑搬到别处去。我们喜欢传统的东西,原生态的人文、自然环境。”
一条巷子里,几乎每个人的故事都会传开,欢乐和怜悯也随之蔓延。
涂涂知道片多的故事。片多是日喀则人,十年前来拉萨。片多在拉萨与一个男人相好,后来有了格桑梅朵。但那个男人跟别的女人跑了。片多只得一个人抚养格桑梅朵,并开了茶馆。
巷子里已被夜幕笼罩。小小的甜茶馆里,灯光明亮。片多的熟客在茶馆里吃过藏面,喝过甜茶,慵懒地依靠在椅子上。人们一会儿聊聊天,一会儿看几眼十几英寸电视屏幕上的节目。每一个夜晚几乎都如此,但是茶馆里的人表情安详,似乎并不在意时光流逝,以及生活中的得失。
巷子里的童年
次仁的藏式家具店右边的邻居开了一家客栈,左边的邻居开茶馆。冬季,拉萨暖暖的阳光吸引了很多旅游的人,所以,客栈入住率挺高。温馨的茶馆里,客人也不少,人们喝着甜茶、聊天、看电视。次仁开的藏式家具店就冷清多了。天还没黑,他就打算关门了。次仁说,情况最糟糕的时候,一个月连一笔生意都没有。而往年的生意要好很多。难道近年来拉萨人对家具风格的喜好转变了?或者是自己店铺所在地段人流量不够多?经营藏式家具店十几年的次仁,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店铺外,次仁的女儿和一群小伙伴们玩得正起劲,他们在玩跳绳游戏。次仁的女儿很漂亮,瘦瘦高高的,在巷子里蹦蹦跳跳,头上的许多条小辫子也随着她活蹦乱跳。
这群小孩子里面,有一个穿着粉色羽绒服的女孩,她叫格桑梅朵。格桑梅朵在这群小孩里年纪最小,她一会儿想加入伙伴们的游戏,跟在“大孩子”屁股后头;一会儿又走神发呆,站在一边,不知思绪云游于何方。忽然,格桑梅朵扭头跑进旁边的客栈里去了。
客栈老板叫涂涂,上海人,一年前租下翁堆兴卡巷里的这栋4层的房子。涂涂和家人一起设计装修了这家客栈,2013年9月份开张。格桑梅朵和涂涂很亲近,经常跑到客栈里来“蹭饭”。客栈里住的驴友也很喜欢格桑梅朵,会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她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