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活动推荐

【行在别处】喜德林 废墟里的怅然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在拉萨,关于丹杰林、措美林、功德林、次角林、河坝林等地,问任何一位拉萨人,他们都可能会为你指点得清清楚楚,但你若问一下这些“林” 是什么意思,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了。“林”就是“林”,还能有什么意思?

当拉萨尚被称为“吉雪卧塘”、拉萨河边还是一片沼泽时,在沼泽之上,零星有一些高地露出水面,渐渐成为人们围居和玩耍的地方。这就是“林”的由来。西藏日报社藏编部的老师们解释说,其实对“林”的翻译,高地、洲、区域、园,甚至说成林卡都对,就看你在何种语境中用了。

我们收集的这些“林”都具有相当“隆重”的历史背景,也都尚存于拉萨市区的地图上,但我们在实际的采访中却发现,从外观上看,不管它们曾经多么辉煌,现在的它们似乎都已经乏善可陈了。如果不肯阅读它们的历史,它们将会是何等平凡。如宝玉蒙尘之后,有待人将它们重新拭亮一样,此次我们的意图,只不过是在做努力拂拭的工作……

11                      

喜德林 废墟里的怅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平措青年旅馆的楼顶看到了那片偌大的废墟,它比先前我所见到的贵族大院要大得多,而且周身的黄色依然可见,当时我就很震惊地询问一旁的朋友那是什么地方?朋友说是喜德林,原来是一座寺庙。虽然早就对它感兴趣,但直到此次采访,才真正了解了那片废墟下所埋藏的一些故事。

喜德林与拉萨的许多废墟和老房子一样,它兀自矗立着、存在着,只在个别人的话语中闪现一下,渐渐地,就隐没在世俗的尘嚣之中了。仅十余米之隔,包围着喜德林的大院却显得十分安静闲适,我踏进大院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坐在大门旁给孩子喂奶,见到我只是微微一笑,便去注视正在吃奶的孩子了。那时正是黄昏时分,金色的光线打在旁边那座庞大的废墟以及正在给孩子喂奶的母亲身上,哄孩子入睡的歌声如呓语般散落在这片空间里。

12

这片废墟无疑是这个孩子最早的记忆,但它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它展示了被损伤的过去,它见证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廉湘民所著的《劫难:1947年春热振事件》一书中提到了这座寺庙,书中讲述了十三世达赖逝世以后,前后都担任过摄政的热振活佛与达札活佛争权,热振活佛在1947年被达札迫害致死。热振死后,达札派人将他的尸体装扮起来,移至喜德林寺中,之后诬陷热振活佛,激起民愤,烧掠了喜德林寺。于是,它就成了一片被烧毁的废墟。我第二次进入大院的时候,做佛像的小伙子扎西正在太阳底下将制作佛像的泥巴摔熟,他说文革的时候,这里又被烧掠过很多次,加上经年的雨水冲蚀,它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扎西“寺庙再次被毁”的说法,在我进入废墟里时得到了证实:废墟最高的墙壁上还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而大自然的破坏力在多年的雨雪天气作用下也显现无疑。一位网友五年前拍摄的一张喜德林的照片就比现在的规模要宏大得多,二楼的许多建筑格局还存在。

 

13

我原以为,作为“拉萨四大林” 之一,喜德林也同丹杰林一样,会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同名区域,从而有了丹杰林巷、丹杰林社区居委会。但前往时才发现,喜德林却是在策门林居委会的辖区内,进入喜德林的巷子的名字叫策门林四巷,周围的许多老人也告诉我,原来这片区域就叫策门林。

14

当我真正地站在它面前时,我才发现,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和视线内撤退,独自惆怅、顾影自怜,新挂起的经幡在风中摇曳着,与这断壁残垣一起享受着整个院子,让你感觉似乎它才是主角——因为它曾经的辉煌依然存在:废墟很大,手头的信息告诉我它占地面积达6300平方米,我在里面转了近一个小时才出来。廊柱间斑驳的朱漆可以想见当年的华丽;幸存的房檐都是用卯榫结构组合在一起,上面的雕刻也是精工细作、精美绝伦;一副残存的鎏金壁画还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金色;废墟由低到高依次展开,依然呈现着方正沉稳,霸气十足的气势……这时我才把那些零散的文字整合起来:它就是当年的喜德林寺,热振活佛在拉萨的拉让(公馆或行宫),当时西藏最大的商团。在几位老人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喜德林寺那闪着金光的屋檐,与刚刚泼洒在墙体上的黄色矿物质涂料交相呼应。寺前,商队车水马龙,呼喊声此起彼伏,据说那时为了多与中央政府接触,以热振活佛的管家为首的商团还曾到南京经商。

 

15

1947年之后,喜德林寺成为周围许多老人的一片记忆,而对于现在居住于喜德林大院里的居民来说,它却是生活的一部分——年轻的住户指着眼前的废墟说:“马上又到天天下雨的季节了,墙塌得越来越凶,真不知道留着做什么用。”策门林居委会的普珍主任也告诉我,居委会打过几次报告,把那大片地利用上,“上面说那是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