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寺路上的市井生活
探寻一个地方的历史是一个曲折而充满诱惑的过程,不断有新的发现,又不断会有更多的疑问。游走在吉崩岗小昭寺周围迷宫一样幽深古老的小巷里,你仿佛是在历史中穿行;墙角边有妇女坐在石阶上交谈,迎面偶尔走过手牵小狗的老人,孩子们自得其乐地游戏……恍惚中,忘记了时间,不知道身在何处。
强巴一家。
有些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将永远消失;而有些历史对于今天的人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走进吉崩岗的大街小巷,尽可能地打捞历史中有意义的那一部分。
说起吉崩岗名称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吉崩岗小庙和黄色玛尼墙。18世纪初,这里曾建起一座五层楼高的佛塔,塔内装有宗喀巴大师塑像十万尊。19世纪,佛塔被拆除,塔内装藏的塑像均供奉在街道中央修建的一条长长的玛尼墙上,在佛塔的废墟上新建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寺庙,寺内供奉一尊二层楼高的泥塑强巴佛像,周围供奉宗喀巴大师泥塑像约十万尊。这就是吉崩岗小庙和黄色的玛尼墙。
而据吉崩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边巴说,吉崩岗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吉”为“吉宗喀巴”(藏语音译)的简称,“吉崩岗”意为“供奉宗喀巴大师塑像的地方”。如今,曾经辉煌的吉崩岗小庙就隐藏于小昭寺路大门2号院内,成为城关区粮食局的仓库。年代久远的窗台上长满野草,满目沧桑。
位于小昭寺路口长达200多米的绿化带,是居委会于四年前建成的,为整条小昭寺路带来勃勃生机。
吉崩岗的行政区域很难在地图上准确界定,因为一些巷子一部分属吉崩岗社区,另一部分却属于另外的社区。简单概括起来,以小昭寺路为主,周围的巷子大部分都属于吉崩岗社区:东以城关区粮食局为界,西以亚宾馆旁的巷子为界,南至冲赛康,北至金蕃酒店。
走在如今石板铺成的小昭寺路上,人声鼎沸,两边商铺林立,如果不是有个叫石桥的茶馆,谁会知道这里曾经是“小桥流水”?
由吉崩岗居委会统一规划管理的摊位,解决了以前摊位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居委会根据各家庭困难情况免费分配摊位,仅收取每月90元的卫生费。
小昭寺路的东面曾经是一片湿地,从纳金乡流下的水经如今的邮电大楼至自治区气象局,到了小昭寺附近后流向如今的赛康百货到布达拉宫广场,绕着药王山南侧向北到罗布林卡南路,一直向西汇入拉萨河。
由湿地流经小昭寺路的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如今的小昭寺路一巷流过,另一部分从如今的石桥巷流过。水流过的地方,用三块长2米多、宽约60厘米的石板搭成石桥,马车可从上面经过。而这两座石桥是去往扎基寺、慈松塘等地的必经之路。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西藏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修建。小昭寺路也在21世纪60年代进行了改造,曾经的石桥不复存在,湿地、流水、石桥成为历史。
次朗介绍说,茶馆取名朵桑(即汉语“石桥”)的目的,即是为了告诉人们:历史上此地不远处曾经有一座古老而简陋的石桥。
沿着石桥茶馆往北,走进小昭寺路大门5号院内,遇到了今年已经66岁的强巴老人。她是吉崩岗居委会二组组长,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她和儿子儿媳、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住在一起。
她从小就生活在这个院子里,父亲做点小生意,母亲会缝纫,帮别人做衣服。那时候找一份工作很难,也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直到15岁才找到第一份工作。她17岁跟着母亲学习缝纫手艺,艰苦度日。
如今,强巴老人在居委会工作,另外,她还在城关区服装市场里做缝纫活;儿子达娃次仁在居委会做保安队长;儿媳除了做家务之外,居委会还给她分配了一个摊位做点小生意,除此之外,居委会每月还会给她200元的生活补贴。
对于目前的生活,强巴老人很满意、很知足。她只是担心,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孙子孙女升入高中,每学期1000元左右的学费应该如何解决。
吉崩岗居委会的拉琼主任介绍说,截至2008年10月底,社区总户数645户,总人口1478人,强巴一家这样的情况,生活水平在社区内属于中上。居委会也在想各种办法,改善社区内普通居民的生活。(图/文 卢明文)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