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活动推荐

【行在别处】拉萨蔡公堂 平坝中的大平原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吴勇
分享到:    

 

1

塘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松赞干布初来拉萨时,那时还没有拉萨这个地名,现在的拉萨城被叫做“吉雪卧塘”。塘,也有地方翻译成“堂”,意思是大平坝子,在现代城市中则相当于城市广场。目前在拉萨有四处被称为塘的地方。四个塘中,慈松塘位于城东北,俄杰塘、贡布塘和蔡公堂都位于城东,在曾经的茶马古道和唐蕃古道进入拉萨的入口处。并且,旧西藏的拉萨雪列空(拉萨专署)曾在贡布塘和蔡公堂这两处设置了管辖拉萨郊区大片地域的行政之所。这四个塘不说曾经辉煌,至少它们曾经作为显著的地标存在于拉萨历史中。

2

蔡公堂   平坝中的大平原

由于翻译上的原因,蔡公堂的“堂”和拉萨另外三处以“塘”为地名的地方,在汉字的书写上并不相同,但事实上“堂”和“塘”在表义上都是一致的。在藏语里“tang”被称为“宽阔的平坝”。

现实中,蔡公堂这块平坝要比俄杰塘、慈松塘和贡布塘大得多,用“平坝”来定义蔡公堂似乎并不准确,蔡公堂更像是一块大平原。而从行政划分来看,现在的蔡公堂乡北抵拉萨河、东至达孜、西到堆龙,翻过南面的宝瓶山则与山南地区相连,它的行政区划面积达到了207.5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片区域,在横向的地理概述上,它已经成为拉萨的四大“塘”中的翘楚,而且它历史的渊源同样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特征。

3

蔡公堂乡公堂村的尼玛在一条流经村子的小河边浣衣,由于水流缓慢,清澈的河水已变成了一股细流,部分河道有了断流的迹象,“往年这个时候河水多多地有了,在路边只要弯下腰就能摸着水,今年河里没多少水,洗衣服都得下到河床边才行”。44岁的尼玛是蔡公堂土生土长的人,我询问她蔡公堂乡的历史时,尼玛眼都不抬一下,把还没拧干的衬衣抖得“叭叭”直响,溅了她一头的水珠,“历史的不知道了,寺庙多多有了。”她对家乡的历史背景似乎并不关心,眼下她最担心的是,长期的干旱让她家地里的土豆几乎绝收,“水没有了,青稞变黄了,为了河里的水,吵架多多的有了”。

4

和尼玛一样,村里所有的人都在为抗旱而努力,这块历史上一直风调雨顺的“平坝”遇到的挑战,所有的人都动了心思,补种、浇水、引渠弥补了很大一部分旱灾的损失。

现实的困境让历史的丰饶变得模糊起来。

5

 

      地名的由来

关于历史,蔡公堂的很多村民都知道家乡地名的来历,在这块平坝上,曾经有一个叫“蔡巴”的寺庙,另外还有一个叫“贡塘”的寺庙,蔡公堂就是这两座寺庙的合称,关于这一说法,我在查找史料时得到了证实。

6

现在的蔡公堂地域面积大,乡里的副乡长王淑霞称蔡公堂所在的区域里共有6座寺庙。由于比较分散,我没能一一去踩点,不过和蔡公堂这个地名有着直接关联的蔡巴寺和贡塘寺两座寺庙,就在离乡政府不远的蔡村和公堂村,这让我有了一去探寻的冲动。

7

贡塘寺就在公堂村的村中央,黄色外墙的寺院掩映在参天的杨树林中,斑鸠的叫声更衬托出寺院的静谧和肃穆。公堂村的民房是以贡塘寺为圆点,向四面铺排开来的,形成了一种向心而围的城建理念,从公堂村的任何一个地点,沿着蜿蜒的村路行走,都会汇聚到贡塘寺这个原点。贡塘寺和它不远的蔡巴寺其实都是由一个人建起来的,它曾是噶举派四支中其中一支的主寺。据说,两寺的修建者其实是贡塘的一位僧人,当时他所管辖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大、小昭寺。

9

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布琼证实说,元朝时,成立了十三万户,蔡公堂的蔡万户是十三万户之一,他所管理的范围除蔡公堂外,还延伸到了拉萨城,受管理的百姓有上万户之多,可见当时的蔡公堂已是赫赫有名了。而现在的蔡公堂乡所管辖的行政范围则只有白定、次角林和蔡村,管理的人口(包括长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共7893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8

随后,我在查找一些资料中发现,这个被称为蔡巴噶举的僧人不可一世,在创建蔡、贡两寺时,主要的办法是强行摊派,不行的话,就动手劫掠,但非常奇怪的是,他的这种强盗行为,却被信徒认为是一心向佛的表现,曾经把他与多吉杰波(帕竹噶举创始人)、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并列为“西藏三宝”,真是只看目的不问手段了。但不管怎么说,蔡公堂的由来,的确与这位僧人和蔡、贡两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10

贡塘寺西边有一个突出的土丘,当地人称为念勒澎波(音),据说,患有重病的人到这里来转圈,病痛就会解除。虽然念嘞澎波在史书中鲜有记载,但它在拉萨民间的口碑中,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70岁的藏族老人普琼每天都会从拉萨市区搭乘801路中巴车来此转圈,当天我碰到她时,老人说她已在念嘞澎波转了21圈,而她的目标是每天转50圈。

 

11

原来也喜欢转念嘞澎波的村民穷达则说,天热,不想转了。

穷达在村里开了甜茶馆,由于屋顶装了吊扇,这里成了村民们避暑的好地方,大家议论的话题同样是抗旱。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勾起了茶客的谈兴,连两岁的小男孩丹旺的嘴里也时不时冒出“擦巴、擦巴”(藏语下雨)来。

13

下午3点,一群从成都骑自行车到拉萨的青年在穿过蔡公堂的川藏公路边停下来买西瓜,他们身后的天空已聚满了云层。下午6点,宝瓶山上的天空划出一道闪电,一场大雨即将到来,干裂的“平坝”即将解渴。

12

(夜宿蔡公堂)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