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药州”扣开现代之门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米林风景

米林风景

绿绒蒿

绿绒蒿

找老藏医去山南,找藏药去林芝。”在拉萨医学界,十之八九的人会这样推荐。记者对这句话的前一部分没有很直观的感受,至于后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去林芝,对于山林之间的“那点事”也就略知二三了: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药材分布之广、数量之众、品质之好,在西藏其他地市无出其右,而米林县藏语的涵义就是 “药洲”,更是藏医药的发祥地。

  “药王”发祥地

从八一镇出发,车行一小时即到米林。沿途所见,雅鲁藏布江水缓缓而下,青山高耸入云,蓝天映衬着山顶的皑皑白雪,云雾在山间飘渺游荡,公路两边的青稞和油菜在和风细雨中拔节成长。这一切瑰丽的景象,全拜大自然所赐。

米林县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县境;境内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海拔7782米的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因为有雅鲁藏布江这条天然通道,印度洋暖流逆河谷而上,为米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又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野生药材的分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米林县境内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多达3500种,被誉为“天然博物馆”,而且大多数为稀有贵重药材,仅冬虫夏草、贝母、天麻的年产量就达4.5万公斤以上。据《西藏中草药志》所载,西藏80%的中草药产自米林,有名贵的熊掌、麝香、虫草、贝母、天麻;盛产三七、党参、黄芪、黄连、丹参、当归、枸杞、高山雪莲;还有抗癌药物、治疗毒蛇咬伤的药物等等……因此,米林“药洲”之名实非虚得。

古时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就近原则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识药、采药、用药,医治百病的方子尽在一县之内、一山之中,何等便利快捷、何等省时省力。这大概是“药王”玉妥·云丹贡布之所以在米林设坛开课、广收门徒、救治病患的缘由。

到米林县,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这就是南伊乡扎贡沟内的甘露洞。据传这是藏医药始祖玉妥·云丹贡布讲学授徒之地,能容下100多人同时听课,大师在此培养了大量的藏学博士,由此也诞生了西藏第一所藏医学校。当然,大师在这里的最大收获是著成了泽被后世的不朽名作——《四部医典》。

消失的药农

口耳相传、代代沉淀,在“药王”故里,男女老幼对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知。

在南伊乡南伊村,记者见到了52岁的药农扎西多布杰。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扎西多布杰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药农,因为他的主业是种地放牧,采药只是闲暇时候的营生,在一年中所占的时间不过两三个月。

挖药时刻有坠下山崖、猛兽当道之险,而收入却与风险不成正比,这里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靠采药为生的人家了。谈起采药的经历,扎西多布杰似乎很淡然,或许在米林,采药是一个人人都能干、都干过的事情,个中艰辛苦乐对外人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药材市场的变化,老人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人民公社时期,大家吃大锅饭,既没有时间自由、也没有行动自由、更没有市场自由,山上的药材长了又谢、谢了又长,就是没人理、无人采,即便偶尔为之,也是自采自用,无法转化为商品。

转机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夜春风染山绿,万户生产竞自由。农闲之余,攀岩越岭采挖药材出售成了南伊村村民补贴家用的一种方式,扎西多布杰自然也不例外。当时药材价钱不高,扎西多布杰并不指望通过采药来维持生计,因此采回来的天麻、贝母等药材堆放在家里,坐等商家上门来收。就是这样,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采药带来的收入一年也有五六百元,虽然谈不上可观,但也能买不少东西、办不少事情。南伊村村民的日子因此过得很滋润。

“这几年,虫草价格一路上涨,村民采集的积极性也跟着上涨,虫草收入占了家庭经济的一小半。” 扎西多布杰说起这个很兴奋。

“只采虫草,其他的药材不挖了吗?”记者问。

扎西多布杰回答:“虫草来钱快,其他的药材价格不怎么高,挖回家也很少有人上门来收。况且,很多药材都有种植基地,实现批量生产了。”

扎西多布杰的话让记者多少有些失望,但是药材的驯化之路在世界各地早已经铺开,米林只是个追随者罢了。

叩开现代之门

从野生野长到基地种植,“药洲”的发展叩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这扇门的外边是传承千年的“原生态”采药、制药方式,里面则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药材驯化、规模种植、科学制剂等现代药业发展模式。

在米林县贡布藏药材基地,许多藏药材成片种植,生长茂盛。这个投资近400万元的藏药材基地种植了丹参、枸杞、黄芪、藏木香、波菱瓜、黄牡丹等多个品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在给药材除草的洛桑告诉记者,看着这些以前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生长的药材,如今乖乖地在田间地头生根成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靠山吃山,这是一条最原始、往往也最奏效的发展之道。事实上,米林县历届领导班子深知这一点,并在如何把山吃好、吃出成效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进。

“要以藏药种植基地为依托,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足工夫,摆脱出售原材料,低效益、低回报的生产经营模式。要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藏药加工、销售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米林的藏药品牌。”这是现任米林县委书记刘金柱在上任伊始打出的一张“吃山”牌。

一年来,这一张牌已经为米林的经济发展“挣”了不少分,连续几年生产总值的增幅保持在15%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3.7亿元,人均纯收入、人均现金收入均位居全区前列。

成绩属于过去,如今的米林县正在积极着手打造西藏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在藏药材种植方面,实行“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与西藏诺迪康药业有限公司、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合作,鼓励农牧民群众种植藏药材,并先后在里南伊乡、米林镇进行波棱瓜等药材的试种,取得了成功。

药材驯化取得成功,这不仅是米林群众之喜,也是众多藏药生产企业之喜。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奇正藏药集团公司董事长雷菊芳,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建议推行藏药材保护和种植工程,针对高原生态脆弱的环境,本着用大保小原则,创建能产能种的灵活开发模式,保障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雷菊芳的建议与米林县的思路不谋而合,这个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必将成为推进“药洲”现代化的有力支点。

藏药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米林县顺趋势而为,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米林“药洲”之名得之有二:一是这里的气候条件独特,药材的种类多、质量好、储量大。据统计,西藏80%的中草药产自米林,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黄牡丹、珠子七、疙瘩七、参三七、胡黄莲、延龄草、升麻、七叶一枝花、西域节花、毛叶木瓜、西藏木瓜、、灵芝、虫草、丹参、红景天、当归、雪莲、雪山一枝蒿、三棵针等。二是这里是藏医药的发祥地,据传藏医药始祖玉妥·云丹贡布曾经在南伊乡扎贡沟内的甘露洞讲学授徒,并在此培养了大量的藏学博士,由此也诞生了西藏第一所藏医学校。(记者 肖涛 崔士鑫 张晓明)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