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行在别处】西行阿里5:狮泉河镇的第一棵红柳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吴勇
分享到:    

 

1

清晨6点,我们从改则出发,我们今天的行程有500多公里,目的地就是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

狮泉河,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只在梦境而不在现实中存在的地方,多少次我在那些不可触及的画面上看到过这座城市,她的红柳妩媚在历史的长河中,像一株株红色的精灵,散发出神性的光辉。  

2

狮镇曾是毕淑敏生活过的地方,她的那些文字滋养过我少年时代荒芜的心田,让我对文学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狮镇也曾是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这位人民的公仆更是让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

多年前,我还是一名教师的时候,孔繁森收养的孤儿曾是我教的学生,我从两位孩子身上看到了孔繁森伟大的人格魅力。今天我就将踏上这片热土,去沐浴古格的风,象雄的雨,去轻抚婆娑的红柳,去踏寻名人的足迹。这怎不叫我思绪万千,心潮起伏。

3

我们发现在这里哪怕用肉眼观测天象也与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星星仿佛就挂在头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抓下一把来。

繁星满天。

这曾是我童年时多么熟悉的景象!可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遗失了它们,都市里的黑夜只给我留下一片昏黄的灯火。原来这些照亮过我生活的星星全部跑到了改则的夜空中来等我了。

“踏着荒野我双脚是泥泞,满天星光我不怕狂风,星光引路,寻梦而去,哪怕走崎岖险境”……

 

4

经过一天的奔波,晚上9点,我们进入狮泉河河谷,在我们的想象中,狮泉河河滩上应是红柳丛生,水草丰满的绿洲,但令我们遗憾的是,沿狮泉河80公里的河滩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年代红柳便被剃了光头,这些美丽的红柳树早已被当着柴火烧完烧尽了。

晚上10点,我们到达狮泉河镇,我们在狮泉河镇河北路的一家酒店住下,就在酒店旁边,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一棵红柳树,它在黑暗中默默地站立着,像一个孤独的哨兵。

5

红柳被砍伐殆尽的狮镇,大自然报复的双手让这里变成了白灰色的漠漠荒原。风沙让现在的狮镇人吃到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苦头。

现在的狮镇人是热爱绿色的,他们在街道绿化带里栽种上向日葵。9月里,向日葵刚刚开花,虽然花盘不大,但就在眼前的绿色还是让狮镇人解了近渴。

现在的狮镇,在阿里军分区一带的道路上还能看到上世纪80年代栽种的几排红柳树,20多年来,它们已长到了3米多高,这些宝贵的红柳见证着狮镇人改变家园的雄心壮志。

0

红柳正式名称为小柏枝,是一种极为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因其枝条呈现红色故称红柳。

在我没看到红柳之前,把它想象成为一种具有灵性的树种,美丽得就像神话中的菩提树,但当我第二天早上在狮镇第一眼清楚地看到它时,它竟没给我带来任何一点的惊喜——由于狮镇几年来都没下过一滴雨,街道上的几株红柳树叶片颓丧地耷拉着,且树干拉拉杂杂,分明没有一点红色的迹象,就像灌木一样零乱,是一种成不了材的树种。

红柳成不了材,但它却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它的树根含有油脂,烧起来呼啦啦地响,火苗能窜上好几米高。

6

据当地人讲,狮镇成片的红柳都是30年前被当地居民砍来烧完烧尽的,把红柳烧掉实在是为了生存所迫,百般无奈,别无选择。燃料短缺,困扰了狮镇几十年,直到如今这一矛盾仍然非常明显地摆在每一个狮镇人的面前。“生存是第一要素,没有煮饭的燃料,总不能吃生食吧”。寻找燃料的燃眉之急是狮镇人最棘手也是最苦恼的问题。

有一年我遇到一位到拉萨参加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阿里地区专员时,他曾非常忧虑地告诉我,狮镇可供开采的能源实在是太少,太阳能虽说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资金问题,太阳能的利用还没能形成规模,阿里人民盼望已久的核能也有可能考虑到狮镇地处边境这一特殊的环境而不能很快上马,水力发电虽说前景不错,但狮镇处在干旱的地理位置上,狮泉河的流量太少,发电量显然不会很大。

远水解不了近渴,狮镇人现在所用的液化气和焦炭等燃料全是从新疆长途运输过来的,从新疆叶城到狮镇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高昂的运费让狮镇人实在难以接受。

 

7

狮泉河镇海拔4300米,红柳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在在狮镇还有两处有红柳的地方,一处就在狮镇北面烈士陵园里,另一处在狮镇西南8公里处的佳木乡,前者的红柳是为纪念孔繁森而人工移栽的,后者的红柳则是原始的红柳林,幸运的是它躲过了当年被砍伐的命运。这里流水潺潺,绿荫匝地,是狮镇人过林卡的惟一去处。

8

中午我们来到烈士陵园,拜谒孔繁森墓,据说这里是安葬孔繁森遗物的一座衣冠冢,而拉萨的孔墓才是他遗体的安葬地。我们非常崇敬地在孔繁森墓前敬献了哈达,为这位人民的公仆默哀。

10

孔墓后面有十几株茂密的红柳树,它们在狮镇滚滚黄沙中顽强地站立,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朽的真理——只有为人民服务才是共产党人永远的真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