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曾经在北京路上沿街叫卖,守着一个小小的地摊,却丰收了一个大大的梦想;她们如今美梦成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铺,开设了一个个北京路上的传奇老字号。岁月有回报,她们昔日流下的汗水在今天变成了一粒粒晶莹的珍珠。
老凉粉店
从摆摊第一日起便成名
“我刚来西藏时不晓得干啥好,寻思了又寻思,不如去卖凉粉。”毛庆珍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上的油渍,伸出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草坪,“就在那里,我原先的凉粉摊子就摆在那片空地上。那里原先栽着一棵树,我刚摆摊时树干还没有我胳膊粗,后来长得枝繁叶茂,不知道帮我遮了多少毒日头。”
毛庆珍的老凉粉店开设在布达拉宫对面,出门迎客抬头就能看见布达拉宫的白墙金顶。从1989年几张只能容纳几个人的旧桌椅到今天被驴友在西藏旅游攻略中追捧为“拉萨十大必去的小吃店”,从昔日风吹日晒的小地摊到如今北京路上的老字号,现年50岁的毛庆珍为此付出了她宛如花苞一般柔软且明艳的青春。
毛庆珍来自四川射洪,父亲和爷爷都是经营饭馆的生意人,“我爷爷早年就做过凉粉生意,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一碗凉粉卖5分钱。”毛庆珍放下手里正喝的稀饭碗,清了清喉咙,“1988年我刚到拉萨时,想着要摆地摊卖凉粉起初心里还没有多少底气,但转念一想,我有祖传的秘方,跟在父辈身边在厨房里打了多年的下手,摆一个凉粉摊子该不是难事。”
凉粉摊子开始营业的第一日,毛庆珍的老凉粉被一抢而空,附近拉萨中学的学生、电视台的职工、过路的行人,纷纷在她的小摊前排起了长长的队,吃完了凉粉,又喝光了醋水汤。当毛庆珍揉着酸痛的手臂在家清数零钱时,大家开始口耳相传布达拉宫对面有一家老凉粉,粉好料足,毛庆珍心里清楚——她的凉粉生意火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毛庆珍的老凉粉卖2毛钱一碗,两个面盆的凉粉卖了30块钱。“那会儿装凉粉的碗,比店里现在使用的碗要稍微小一些。”毛庆珍从厨房拿出一个白搪瓷碗,迎着店里一丝明黄色的光线比划着,“葱姜蒜沫,辣子醋水小料加一把,2毛钱一碗,胃口大的管个半饱。”
一“粉”成名后,老凉粉店迎来了日后繁忙的每一天,回头客带去的新顾客又成了回头客,回头客若干年后娶了妻成了家,再领着儿子来毛庆珍店里买凉粉。不足40平米的小店里里外外一共放置了15张桌子,送走一桌又迎来了一桌,仿佛永远没有闲暇的时候。“购进2600 斤豌豆粉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说起这20年凉粉生涯的辛苦与不易,毛庆珍伸出了她红肿的手背,“每天7点起床做凉粉,工作到凌晨2、3点才能睡觉。一年到头就大年初一耍一天,平时除了守着锅台就是洗碗池,只去过扎基寺,出了北京路往哪拐我都迷糊,想去林芝想了好多年了。来西藏24年,就5年前回过一次射洪老家,女儿上大学我都没去送。”
凉粉摊刚营业时,只售凉粉和凉面两样,多年过去凉粉店出售的品种丰富了几倍,毛庆珍却一直没有印制菜单,仅在店门上贴着“凉粉”“凉面”等几个红字,若遇到询问的客人,她便会回答:“老乡麻烦你到门口去看。”不扩店,不迁址,毛庆珍得意地说,“吃我凉粉长大的,有好多优秀的人。”凉粉店的女老板讲这句话的姿态,就好像她在招牌上写的“本店独家经营无分店”一样,经过时光的沉淀,浏览过无数次的日出月落,终成了北京路上一枚永久剔透的琥珀。
红太阳帽瓜子店
帽子红 卖瓜子的人心更红
“‘红太阳帽’这个名字不是我取的,而是常来买我瓜子的老顾客们帮我取的。当时在我摆地摊的地方,除了我以外还有8家瓜子摊,大家带着相似的帽子站成一排,买我瓜子的人说‘去买红太阳帽那一家,她家的香’,一传十十传百,‘红太阳帽瓜子’的名声就这样响起来了。”王道碧笑了笑,时不时拢一拢垂在耳边的发丝,人到中年的她依旧爱美。
从北京路上的瓜子店到存货的仓库再到王道碧的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王道碧说,她的红太阳帽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红帽子早已经变成了肉粉色,帽檐处均是纷杂冗乱的线头。年岁像极了一把残酷的刀,不光在帽子主人曾经年轻的脸庞上刻下了风霜的痕迹,也在红帽子的边边角角裁剪出一个个细小的洞眼,孤独地漏着风。“原先是绯红的,跟里面的衬布是一个颜色。帽子褪色了,戴帽子的人也老了。”
回顾往事,王道碧频频提到了“苦”。1995年,王道碧从四川大足老家来到了拉萨,“刚到时给别人家带娃儿,一个月300块钱,还不管饭。我家里还有两个娃儿,这点钱根本不够用。”为生活所苦的王道碧于是开始为生计谋求出路,“大活人不能饿肚子,穷得过不下去只能开动脑筋想办法。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回族商人在街上卖生瓜子,1块9毛钱一斤,我批发了几十斤回来,一粒一粒地淘洗,拿高压锅炒熟了摆到街上去卖,买瓜子的人将我夹在中间围成了一个圈。当时北京路上只有我一家在卖炒瓜子,那是1996年。”
“那时起,其他家属看见我卖瓜子挣钱,也纷纷在我附近摆起了地摊,一夜之间便多出来8家瓜子摊。那时候拉萨树少、房子少,卖上一天瓜子就晒掉一层皮,大家都戴帽子。卖瓜子的人多了,我的瓜子名声反而响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炒了十多年瓜子,头上的帽子会成为我活着的标志。”
“我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我卖瓜子有自己的原则。炒之前一定要淘洗,不能有空壳,称够斤、卖够两,买卖再小,也要实实在在。1998年,当初的9家瓜子摊只剩下了我一家,别人嫌麻烦不洗瓜子,我要洗;别人坚持不下来,我坚持了下来。那年我盘下了一家仅有几平米的店面,店名就叫‘红太阳帽瓜子’。红太阳帽不戴了,大家却都记住了它。”
从地摊炒货到人人知晓的品牌,王道碧的红太阳帽瓜子店走了一拨熟客,又来了一拨常客。时光荏苒,始终不变的是她那顶不再鲜红的红太阳帽仍在北京路上闪闪发光。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