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拉萨西郊8:将热泪洒在援藏的土地上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满文妍
分享到:    

 

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想

总有一段长路让人难忘

无论我走到哪里

怎么也忘不了壮丽的援藏

笑对艰苦苍凉

何惧高寒缺氧

不怕山高路险

学做雄鹰飞翔

为中华挥洒血汗

生命充满激情力量

光荣伴我行

永远向太阳

——八一农场援藏干部 朱进华

沈道国 讲述八一农场援藏故事

在蓝天和春色的怀抱中,我们沉醉在朝阳下转经老人安详的笑容里,沉醉在劳动中的八一农场工人的喜悦里,沉醉在援藏干部在美丽高原上辛勤劳动的脚步里。

这个春天多情而富有诗意。2012年是八一农场建场60周年。我们被拉萨八一农场人的幸福感动着,这是他们的幸福,也是很多人的幸福。1995年后,一批又一批江苏援藏干部来到八一农场。虽然处处有发展的先天限制,但人人都有要发展的冲天干劲。从那时起,八一农场人与一批批江苏援藏干部心手相连,背着日光城,正从世界屋脊展翅起飞。

4月16日上午,记者深入到八一农场采访,亲眼见到农场发生的巨变,亲耳听到援藏干部的事迹。在八一农场居民小区,记者倾听老农场人沈道国讲述自己亲历见证的援藏干部与八一农场之间的情缘。

约好见面是4月16日的下午。来到农场居民小区一家独院。开门进到庭院,院中的草树绿得鲜艳纯净,有一种简约的色调和气氛。轻轻的喜悦,像轻轻的音乐,也像轻轻的阳光洒进沈道国家的客厅。在他心底轻轻地跳跃流淌,不由地记起那些简单纯净却难以忘怀的往事。

心情宛如阳光里飘然翻飞的蝴蝶,静静地托着他,在回忆中徜徉,迎着长长的时间长河穿越,时而轻轻地颠入浅浅的波谷。他端过一杯茶捧给我,向我微笑着,我们就这样在温暖的阳光里侃侃而谈

沈道国是地地道道的十八军后代,今年50岁,在参加工作之前当过兵,他是1983年来到八一农场,至今先后经历了八一农场从军垦、军转地方、土地承包、援藏带动发展、土地开发等过程,他也完成了从小兵到工人再到承包者的角色转变,现在他已是八一农场的副场长。在农场,他先后和5批江苏援藏干部共同工作生活,见证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他娓娓道来,揭开了八一农场援藏干部创业的第一幕,他们和农场职工一道,在戈壁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令人感慨的创业者之歌。60年的执著奉献,八一农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八一农场也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传承了当年农垦时艰苦奋斗的精神。

 

朱进华 那天流了很多泪

作为八一农场第一批援藏干部,朱进华1995年6月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强烈的高原反应就来了。头晕脚软,有透不过气的感觉,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有时迷迷糊糊睡过去一阵,却又恶梦连连。早晨起来,觉得胸闷气喘,有时双脚酸软无力,走路如踩在棉花团上。

那时的八一农场,生活很困难,没有食堂,没有交通工具,住的地方也只是几处简单的平房,工人工资都发不出。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使朱进华灰心,反而迸发了他的工作激情。一有时间他就骑着那辆破旧的单车到宿舍、田间去了解情况,了解民意。这时,农场正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危机,朱进华首先要帮职工们渡过难关,解决基本生活问题。那天他又骑车去借钱给职工发工资。正赶上时候,自治区人大副主任被他的讲述和为援藏事业奋斗的热情所感动,说服自治区农业局借了20万给朱进华。领到钱的朱进华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一回到单位就把工资发了下去。领到工资的工人们工作更加认真了,农场里有了积极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到了年底,因为朱进华领导有方,职工们努力奋斗,农场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起色。他建起了这里的第一个农贸市场,虽然是地摊式的,但是已经标志性地证明八一农场开始有了自己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卖蔬菜水果有了一些盈利,年底,农场工人可以领到过年费了,农场也有了自己的周转资金。

朱进华总是时刻为职工着想。有一次,一位职工屋里失火,把家里的东西都烧了。朱进华知道后,马上安排人送去温暖,给那名职工重新添置家具生活用品,比他原来仅有的东西多得多。朱进华总是时刻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赢得了全农场上下的爱戴。

弹指一挥间,三年援藏时间就过去了,他要回江苏去了,农场职工们是多么感激,彼此是那么难舍难分……

1998年6月的一天上午,机场的一边人群热闹,原来是农场的部分职工打听到朱进华场长的航班时刻,自发组织了两个大巴车的人前来送行,朱进华的脖子和头脸都淹没在藏族朋友献的哈达中了。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都在依依不舍中流下了泪花。

对朱进华来说,这些将他淹没的哈达本身,是对他三年援藏最好的评价。

进藏,没有流半滴眼泪。但那一天,他流了很多泪。

阎照华 援藏生活无悔的选择

阎照华是一位非常勤俭、朴素、祥和而又有个性的人。他作风正派,始终以江苏省委干部作风建设“五好”标准要求自己;他团结同志,和当地的民族干部群众相处融洽;他注重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农场整体的力量,发扬民主。小事通气,大事讨论,取众家之长,然后拍板。他在农场的几年间,农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丰收,荣誉不断——区、市先进党委、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工会、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等多项第一。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场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的努力。用他的话说,他只是在工作中起了点组织、协调作用。

阎照华体察民情,关心群众,而他自己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他生活极其俭朴,一日三餐都是与单身职工一起进食堂,有时一个饼子,一碗稀饭就行。要求职工做的他首先做到,从不迟到早退,吃喝玩乐他不干,从不报销一包招待烟,从不接受任何人的请送,不肯花公家的钱请客送礼,农场招待费降至历史最低,有时甚至连续半年都没有一次招待活动。心胸坦荡的他常说:“财务科的账,任何一个职工都可以去查。”

他一年在藏工作10个月,中途从不找理由回家。2002 年,70岁的老母亲小腿骨折,治疗费花去3万多元,安了不锈钢假肢。作为长子的他因工作忙不能回家,只能在电话里尽点孝心。他援藏期间,妻子、儿子几次面临下岗。妻子做供电所总账会计27年,每月实领工资270元,家里生活十分拮据,隔着近万里之遥,多次在电话中表示要到深圳去打工。对父母、妻子、儿女,阎照华在感情上亏欠得太多,但他从未向组织上说过一声。两年多来,他在工作期间三次生病,低血压降至50多,他不住院,始终带病工作。他长期失眠,每晚靠服大量的安眠药入睡,床头从没少过安定片。八一农场的职工知道,他是为了职工,为了农场美好的明天,才彻夜难眠!来藏工作他不后悔,认为这是他一生的荣幸。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自己的誓言和职责。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高尚的品格,一名人民公仆无悔的选择!

次仁 富起的职工笑容荡漾

4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次仁的家。

记者看到,这个小区足足有二十多栋的安居房,小区有的空地种上了小花小草,等春风吹来,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次仁住的地方是农场洛堆分场美朵新村小区,厨房一侧接入了自来水管。伙房里面有炉灶,却嗅不到一点烟味,客厅里是组合柜,摆着电视机、录音机、VCD机等电子音像设备。再看客厅,墙上刷得白净白净,顶上是悬挂着现代化的水晶灯,很是好看。令人料想不到,就在10多年前,他住的是土坯房,墙面会掉土渣,屋顶会漏水。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次仁请记者入屋,新添置的藏式柜子,金光锃亮,给这个普通的家庭平添了几分富贵气。坐在藏榻上,这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打开了话匣子——

“是援藏干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第一批援藏干部朱进华建起了农贸市场;第二批援藏干部李东阳盖起了四层高的办公大楼;第三批援藏干部阎照华建了两栋小三层,同时把分场盖了独院办公,改善了办公条件;第四批援藏干部孟亚平盖了更大的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的品种也更加的丰富;第五批援藏干部姜景西把原来没有盖完的楼房全加工盖了上去。他们来了以后,带来了先进的工作理念,我们工作态度有了积极性,生活也好了起来,以前,大家都过着拮据的日子,现在,一半以上的职工都有了存款。 ”

变化显而易见,援藏干部他们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富农措施,还改造了农场的住房与办公条件,让千家万户的职工工人受益。

次仁说,“援藏干部他们带来了‘三个代表’,农场富起来了,我们也都富起来了。”说此话时,他的笑容荡漾开来。

八一农场援藏干部是春天的使者,是八一农场的福音,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