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拉萨西郊4:往事已具体为农场二字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慕云歌
分享到:    

我接任场长的时候,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形势比较乱,有很多人都不理解我,阻挠我工作。但是我始终坚信情况会好起来,每当农场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我不管他是“左派”还是“右派”,哪一派说得对,我就同意哪一派。在我心中,保住农场是最重要的使命。

——八一农场第六任场长 李汉同

当拉萨的人们吃着本地出产的可口蔬菜;当他们身处绿荫中过着快乐的林卡;当春风将淡淡的青草气息轻柔地送进鼻翼的一刹那。我们应该感谢当年的那些先驱者,向那些将生命、心血和汗水留在了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功臣们致敬!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八一农场,有了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道可口饭菜。

虽然当年的很多人和事已经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偶尔翻出的几许浪花,还是能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那段峥嵘岁月。八一农场的第六任领导人,将入暮年的李汉同场长,就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些许记忆!

勤勤恳恳 呕心沥血建农场

李汉同生于1923年,是安徽省涡阳县石弓区人,曾任解放军某部团长,副师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委员,“八一”农场党委书记等职。在那个风雨飘摇却又激情澎湃的年代,李汉同在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据老人回忆,当年,解放军挺进西藏,他所在的十八军160团服从命令,全体官兵进驻今天的拉萨市以西的地区,开始开荒,这就是八一农场的前身。

李汉同接任第六任场长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刚刚建立不久的农场也受到了一些冲击,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同时在工作上也遇到了一些造反派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李汉同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只要是对农场有利的,不管是“左”还是“右”,他都支持。

当老人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时,语气中充满着感慨。当时,农场的住宿条件极为恶劣,住房是用草皮打底,铁皮盖子做房顶,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有时候遇到大风时,房顶都会被吹走。那个时候,睡觉是一件很考验反应能力的事,如果不在风把房顶吹走的时候起床,那么这一整晚,你就一边喝西北风,一边睡觉吧。

虽然条件恶劣,但李汉同和他的战友们没有一句怨言,每天早出晚归,开展工作。据老人的女儿回忆,当时李汉同每天七点左右就要起床,与工人们研究开荒,生产粮食自给,往往干到天黑都没有回家。为了改变农场极度困难的局面,李汉同殚精竭虑,通过组织农场职工开荒恳地、种植蔬菜、开办油坊、建设养殖场,想方设法改善农场的生产条件。连女儿都顾不上,有时候女儿玩得都困了,他还没下班。女儿只好跑到父亲开会的地方,钻到父亲的怀里沉沉睡去,连什么时候回家都不知道。

作为场长,李汉同大多数时间并不在办公室,而是积极投身开荒造林的具体工作中,亲身上阵,带头干活。什么吃苦的活儿他都抢在前面,运送粮食他抢在前面;农场大旱缺水,他也抢在前面挑水抗旱;职工有困难他亲自去慰问;老兵退伍他握着战士们的手浑泪送别。作为一名军人,他真正做到了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所有人共同建设八一农场。

他和他的伙伴们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农场的每一寸土地上,将人生中最珍贵的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山林。

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光荣路

如今,李汉同已经是一位垂暮老人,在成都过着一种悠闲的生活。当记者辗转联系到他的时候,他刚刚从医院看完病,在家休养。据他的老伴介绍,现在李场长的身体已经变得差了很多,但说起当年在八一农场的日子,老人语气中还是有种少见的张扬。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李汉同不仅奉献了自己,也奉献了自己的家人后代。在他当场长期间,他的妻子也跟着他吃了无数的苦,当时西藏条件恶劣,困难很多,他的妻子被安排进农场当临时工,什么活都干过,种地,坐办公室,卖菜,当老师,做会计。哪里有需要就安排到哪里。有时候忙起来,连孩子都照顾不了。

据李场长最小的女儿回忆,那个时候,每天只有早上才能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其他时间基本看不到。有时候晚上看到爸爸妈妈都在家,心情都会变得非常开心。

在任职场长期间,李汉同从来没有用手中的权利为夫人和子女谋求利益。他的小女儿,直到他卸任离职,都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直到1997年内调回成都,都是“以工代干”,始终是工人成份。而他的其他子女,更是没有沾到老人一点光,全都是靠着自己的拼搏,才打拼出自己的一翻天地。

记者在采访八一农场老员工时得知,当年,西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位干部临走时,西藏方面都会为其准备三口大箱子,用于装个人行李用品。当李汉同离职时,负责接送的司机将他的行李送到成都后,打开一看,三只箱子全部空空如也。李汉同为官几十年,临走之后连行李都没有,如此的两袖清风,不知感动了多少农场职工。

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老场长带着艰苦奋斗的事迹,一路高歌前行。在他的身后,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青山叠翠,绿水曲回,还有他那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