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驴友空间

【在路上】一个人的金色池塘(图)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桂池
分享到:    

 

小狗将我引向景区入口处。

小狗将我引向景区入口处。

遭遇可爱的“导游狗”      

10月22日,世界依旧按它日复一日的方式运转,而我,一个人在金色池塘。

清晨,拉萨城的上班族赶着交通高峰期的公交;大大小小的商铺按时开张;318国道上,客车货车川流不息。我骑车出了拉萨城,过拉萨大桥,沿着318国道一路往东骑行。到了达孜,再继续前行20公里,就是我骑行的目的地——金色池塘。

池塘与公路之间,隔着绿色的铁栅栏。一条大黑狗和一条小白狗,卧在栅栏下晒着太阳,似乎在等候我的大驾光临。我礼貌性地给它们拍照留念。然后,小白狗兴奋起来,一边看着我,一边往前跑。大黑狗慢悠悠地跟着走。我紧随其后。随小狗前行几十米,是一条通往景区的小路。到此,两条狗便欢快地沿公路奔向前方,直至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不禁生疑:想必这“两位”每天就守在318国道旁,执行引导游客进景区的任务?

金色池塘的魅力不在其本身,而是周边的环境成就了它。围绕池塘的是一片细细密密的小树林,在硬朗的群山与细腻的水面之间,这片小树林在视觉上是一个舒缓的过渡带,举目环视,整个景区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池塘两侧都是山峦,但风格迥异。北面的群山向阳,山顶处云雾缭绕,如半面遮羞的女子,难以一睹其芳容;南面的山背阴,呈褐色,线条分明,像有着铮铮铁骨的汉子,展示着健硕的臂膀。

 

小树林和群山衬托了池塘的美丽。

小树林和群山衬托了池塘的美丽。

思绪被景色主宰      

山之上,阳光和云朵捉迷藏般玩着光影变幻的游戏。

从清晨到黄昏,每一分,每一秒,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掌控着视野里一切事物光照的强弱以及色彩的浓淡。而飘荡的云朵,更是举足轻重,调节着阳光的布局,在大地上投下诗意的影子。山峦和村庄有了变幻莫测的表情。

风,也在改变着眼前景色的变化。不觉中,我回过头,背后山顶上,重重的云雾盖压过来,仿佛有谁在山巅之上,乱发脾气,将云雾状的东西泼洒下来;风吹过水面时,整个池塘泛起涟漪,瞬间变得妩媚起来,更好地陪衬着水边的小房子和树林。

光影变化,影响着我的视觉。而我自己在此行走,每走几步,角度不同,风景亦呈现不同风格的姿态。

我一手是笔,一手是相机,既想用文字记录下脑中所想,又想用相机拍下视觉所见。文字重峦叠嶂般在脑中一下涌出,不论用笔,还是键盘,记录的速度都不及思绪奔涌之繁复、迅捷。相机的优越性便显示出来。美景的出现尽管有些让人应接不暇,我还是一一接招,贪婪地按着快门,拍下每一幕吸引我的场景。

我坐在池塘边的大石头上,用笔在本子上写作。有人路过,我抬头,对方微笑着看我,我也报以笑容。这里的一切,如清风,如流云,自然地发生着。太阳躲进云层时,起风就会觉得冷,我打着哆嗦从背包里取出毛衣外套穿上。等太阳从云里冒出来,全身即刻又觉暖融融的。这情景,仿佛是大自然在呼吸,而我有生以来,初次这么亲近它,感受它。

停留此间,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为何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西藏的交通远不及如今便捷,却有那么多艺术家争先恐后地来西藏创作。这里的艺术养分,以独特的方式潜滋暗长。视觉的、听觉的、思想的……当自然界与艺术家潜伏内心的灵感发生共鸣时,出色的艺术作品便随之产生。因此,艺术灵感既可以说存在于艺术家潜意识中,也可以说就在青藏高原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在云影里,在水声中,在眼前每一处如诗如画的风景里。

 

普布(右)和姐姐德吉。

普布(右)和姐姐德吉。

做客藏族人家      

中午1点,我来到离金色池塘景区最近的巴嘎雪村。村里居民分布在公路两侧。总共大约有十几户人家。房屋一律是白色墙体,顶部装饰有藏式的花纹,色彩鲜艳,外观整洁而美观。这里有饭馆,但为了了解真实地道的藏家人生活,我决定拜访一家普通的藏族家庭。

一户人家虚掩的红色铁门被风吹开,我不敢贸然进去,既是出于礼貌,也担心有凶猛的藏獒冲出来。我轻轻敲了三下门。一位藏族妇女带着诧异的表情,朝门口走来,用藏语问我。我听不懂藏语,赶紧用上世界通用语——一个微笑——向她致意。她也回报我以微笑。我一边用手比划,一边用简单的汉语跟她沟通:我是报社记者,来这里采访,可否进去坐坐。她听懂了我的话,热情地将我领进家里,让我坐下。她家里还有一位妇女在。两人一个给我倒甜茶,一个从屋里端出一碗糌粑。得知我第一次吃糌粑,主人就向我示范怎么吃。我学着她,用手将糌粑捏成块状,就着甜茶,大口吃起来。

通过聊天得知,给我开门的主人叫普布,41岁;另一位妇女是普布的姐姐,叫德吉,45岁。普布的丈夫在达孜当建筑工人。他们家有两个孩子,都在读小学,周五回家,周日去学校。德吉住在临近的村子里,有两个儿子,都参加工作了。

在这藏族农家院子,尽管体验着慢时光式的生活,可还是一晃就太阳西斜了。下午5点多,我向普布和德吉道别,讲了唯一会的一句藏语“扎西德勒”,离开了这个让我感觉温馨的小院落。

夕阳西下之时,金色池塘一带换了另一件衣裳。温和的橘黄色光照,使这里美得让人不忍离去,这个时候也是极佳的摄影时机。在展现完极致的美之后,夜幕将覆盖美景,金色池塘就会进入梦乡。我借着落日余晖,抓紧拍摄,直至弹尽粮绝——相机没电了。

在骑行返回拉萨的路上,沿途景色依然不断勾起我的拍摄欲望。可相机没电,只能将遗憾留给下次重回此地时弥补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