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驴友空间

【城市发现•拉萨】隐秘在林间的雄巴拉曲(图)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史卫静
分享到:    

导读:

堆龙德庆县西南15公里处的乃琼镇色玛村有一眼神奇的泉水,它即是闻名遐迩的神水雄巴拉曲。传说泉水是莲花生大师用禅杖凿出来的。莲花生大师凿泉时对众人说:“神泉即涌,端盆来”。

 

雄巴拉曲(图片来源于网络)

雄巴拉曲(图片来源于网络)

堆龙德庆县西南15公里处的乃琼镇色玛村有一眼神奇的泉水,它即是闻名遐迩的神水雄巴拉曲。传说泉水是莲花生大师用禅杖凿出来的。莲花生大师凿泉时对众人说:“神泉即涌,端盆来”。“雄巴拉曲”因此得名。“雄巴”是木盆,“拉曲”是圣水,故称“雄巴拉曲”。至今,莲花生大师凿出泉水的禅杖还保存在山南著名的桑耶寺内。

禅杖凿出神水

传说中的雄巴拉曲神水位于乃琼镇色玛村中。

一座略显平朴的白墙与砖石围砌的藏式院落在村中并不显眼突出,但是雄巴拉曲神水就在这个院子中。走至院中,见一侧的房屋正在修建,规格为一主殿二偏殿,虽不大,却颇合雄巴拉曲神水的尊贵身份。

小木房旁以木栅栏围起的长形地带便是雄巴拉曲神水的所在了。入口的木栅栏上悬着一金色的横额,上面的文字叙述了雄巴拉曲神水的传说。据《五部遗教》记载:公元8世纪的一天,莲花生大师路过堆龙,到了午餐时间,准备烧茶煮饭的随从发现这里没有水。莲花生大师见此处百姓无水饮用,便施佛法,当即用禅杖在地上敲了三下凿出一眼洞并对众人道:“神泉即涌,端盆来”。言语间,那一眼洞竟神奇地涌出了滚滚清泉。从此,人们就称它为“雄巴拉曲”,意为盆中圣水。据说以雄巴拉曲神水饮用或沐浴,能治愈头痛、皮肤病等诸多疾病。神水的奇妙功能和神异的传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和朝圣者,每年约有3万人次到此游历。

神泉映衬别样画卷

雄巴拉曲水温的平均温度为16.5℃,因为该泉的出水温度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所以也被地质学家称为微温泉。冬天,很多地方的水都结冰了,而这一处泉水却依然清冽。

现在,雄巴拉曲神水被一围矮木栏环绕,隔绝游人临水取饮。但是接了一根水管,将神水引至院外,供人们取用。

雄巴拉曲神水的一侧,除了留给游人的窄窄行道,便是那有转经筒相连的小房间。雄巴拉曲神水不断往外溢,推动小房间中的转经筒,发出悦耳的声音,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雄巴拉曲附近,有一处园子。园内环境广雅清幽,园外的山崖上有颜色鲜丽、面目如生的摩崖佛画,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

TIPS:

路线:乘坐17路公交车在雄巴拉曲站下车即到;自驾车沿堆龙大道行驶1.2公里,过右侧的天天购物广场约60米后,调头继续沿堆龙大道行驶20米即到。

路况:柏油路面,路况很好。

看点:神水的传说、清幽的园林、灵动的摩崖佛画。

 

相关阅读:

堆龙德庆县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走进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加热村琼达家的院子,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同。坐在客厅的藏式长椅上,琼达的儿子丹增克珠为我们倒上酥油茶。他指着墙上的彩色图案说:“这些都是我画的。”原来,虽然母亲是觉木隆藏戏团的团长,但是丹增并没有加入藏戏团,而是从小就学习绘画,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画唐卡。

客厅的摆设与大多数藏族家庭一样,唯一醒目的是墙上挂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是2006年6月由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觉木隆)”。

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两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小伙子走进来了。经介绍,两位藏族妇女分别是觉木隆藏戏团团长琼达和副团长丹增卓玛,而小伙子是藏戏团的老师索朗仁青。今年43岁的琼达很开朗、健谈,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主动给我介绍藏戏团的情况。

2001年夏天,村里正在进行“谋跨越、奔小康”的主题教育活动,村委会要求各家各户制订计划。琼达从小就喜欢藏戏,她灵机一动,想起了本村已解散、停演多年的藏戏团。她想,如果能把在西藏曾经享有盛誉的觉木隆藏戏团重新组建起来,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这样不仅能保护藏戏这一传统文化,还能带领团员们增加收入。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村的好朋友丹增卓玛,丹增卓玛也是藏戏迷,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2001年8月1日,觉木隆藏戏团重新组建起来了。

觉木隆藏戏历史悠久,是西藏著名的藏戏团之一。觉木隆藏戏由一位叫当桑的女子始创。当桑姑娘出生在一个名为冲堆卧的家族里。1961年,觉木隆藏戏团克服种种困难重新组建,冲堆卧家族的第5代传人仓觉是藏戏团的骨干,在演出中担任主角。2001年,琼达和丹增卓玛再次组建觉木隆藏戏团,她们挨家挨户地拜访了原藏戏团的几位老演员,其中包括仓觉老人的两个孙子多吉和边巴。

小伙子索朗仁青今年23岁,他15岁就加入了觉木隆藏戏团,跟着团里的老人学习。琼达说,藏戏团组建初期面临很多困难,无资金、无服装、无道具。为了筹集资金,尽快承接演出任务,团里的老演员手把手地教青年演员,从唱腔、表情到舞台动作。很快,藏戏团完成了八大传统藏戏之一——《卓娃桑姆》的排练,同时又赶排了一批歌舞节目,这样,在藏戏团成立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在本村望果节上演出,首场演出非常成功。

如今,索朗仁青已经是藏戏团的骨干,像他这样的老师,团里有4个。琼达的儿子丹增克珠和索朗仁青是好朋友,他说:“当老师很辛苦,要会跳、会唱、会说、会笑,还要会哭。”说着,他就做出要流泪的样子,索朗仁青被他的表情逗笑了,随意表演了几个动作说:“是很辛苦,但是我很喜欢藏戏。为了让藏戏能流传下去,我现在也带了9个徒弟。”

琼达团长听了,赶紧接着说:“不带徒弟怎么行?他要是死了,我们怎么办?”率真的话语把大家逗乐了。

目前藏戏团除了节日期间的演出,有时还会去各个酒店、餐馆为游客演出。由于时间限制,一般只表演30分钟左右,除了一些藏戏动作之外,还有歌舞表演。游客大部分都很喜欢藏戏团的表演,纷纷上台和演员们合影留念。

临走前,我为琼达、丹增卓玛和索朗仁青拍照。琼达回房间换上美丽的藏装,满面笑容,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还问周围的人:“我漂亮吧?”

藏戏已经与漂亮的琼达融为一体,举手投足之间,你都能看见藏戏的影子。当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之后,它必将获得新的生命。(吴勇)

 

相关阅读:

令人叹为观止的藏绣

2008年9月,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这个“示范基地”里,可以参观传统藏香的制作过程和唐卡的绘制过程,不过这些在西藏其它地方也可以看到,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藏绣。

目前在公司里掌握藏绣技艺的只有3个人:扎西、格桑和洛桑。今年44岁的扎西是老师,他出生在德庆乡,20多年前开始跟老师平措学习藏绣技艺。如今平措老师已经去世,为了让藏绣技艺能够传承下去,扎西也带了两个徒弟。

格桑今年29岁,他已经跟扎西老师学习了4年,基本掌握了藏绣技法。他介绍说,其实藏绣主要有两种针法:左右针和薄针。

薄针:这种针法是单行,针脚比较细密,一般用于表现图案中的细节。其实这种针法也比较简单,就是一针连着一针,呈一条直线,针脚的间距根据情况可大可小,有的间距有2毫米左右,有的不到1毫米。

左右针:这种针法是双行,一般用于表现图案中的大面积色块。“左右针”,顾名思义,就是先左边绣一针,再右边绣一针,如此左右交替。

制作藏绣所用的布是白色的棉布,线是羊毛线,有各种颜色。首先是在白棉布上画图案,然后将棉布左右缝合,这样就可以套在双腿上绷紧。格桑和洛桑主要是绣一些简单的图案,遇到那些复杂、精细的图案,比如人的眼睛、嘴唇等,就需要由老师扎西亲自动手。

刺绣需要有耐心,扎西师徒三人往往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而且不能分神,否则就容易忘记针法。扎西老师细心地绣完一只眼睛之后,停下来休息。我问他有什么打算,他想了想,抚摸着手中的藏绣说:“打算再带几个徒弟,让更多的人掌握藏绣技艺。”

我看过扎西的一幅藏绣作品——《雍布拉康》。深蓝的背景上,雍布拉康的金顶和红墙特别醒目,线条简单,质感细腻,整体感觉非常质朴。

注视良久,心仿佛已回归自然,一片宁静。

 

相关阅读:

柳梧 “山岩角”上的太阳和希望

如果我告诉你,在离拉萨市区约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鸟语花香的山谷,你相信吗?

在堆龙德庆县县委宣传部的办公室,宣传部副部长索朗曲珍递给我一本《堆龙德庆旅行便览》,随手翻开,这样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尼玛塘位于我县柳梧乡达东村境内,海拔4300米。此处三面环山,东、西两侧的大山像两只巨手环抱着尼玛塘。尼玛塘位于大山深处,溪流潺潺,植被茂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现为鸟类保护区。”

读着这些文字,感觉有些恍惚:文字里描述的是拉萨周边的景色吗?怎么感觉像是内地某个山村里的世外桃源一般?来西藏已经好多年,知道“尼玛”是“太阳”的意思,那么,尼玛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带着这个美好的疑问,也因为喜欢“尼玛塘”这个名字,我走进了柳梧乡。

尼玛塘

太阳落地般金碧辉煌

尼玛塘位于柳梧乡达东村,从柳梧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桑达村到达东村还有10公里左右。达桑是达东村的包村干部,我在他的陪同下从乡政府驱车出发,前往达东村。刚进入村口,路边两排整齐的柳树仿佛在列队欢迎我们。穿过茂密的柳树林,穿过村庄,一直往山上走。

尼玛塘寺位于山谷中的一块平地上,周围是茂密的树木,山坡上开满白色、黄色的野花。山谷里流淌着小溪,林间有各种小鸟在自由歌唱,最令我惊奇的是还有布谷鸟的叫声。

土丹次仁老人今年69岁,他是达东村人,在尼玛塘寺里当厨师。他在盆子里装了一些大米,领着我们去树林中的空地上去喂一种藏语叫“恰阿”的野鸡。土丹次仁说,现在“恰阿”正处于繁殖期,因此下山活动的野鸡比较少。平时,他只要站在寺院的院子里,嘴里“咯咯咯咯”地大声招呼,树丛中的“恰阿”就会纷纷出来啄食。

这种野鸡非常漂亮,头顶是黑色,眼睛周围是红色,头部的其它部分又是白色;从颈部开始是黑色,逐渐变为灰色。尾部的羽毛像孔雀的羽毛一样漂亮。

树林中的牛羊见到人也不会惊慌,仿佛它们就是这里的主人,不紧不慢地吃草。一只小羊似乎知道土丹次仁老人要喂食,一直跟着,时不时地蹭老人的手。

走到一片空地上,土丹次仁老人一边撒大米,一边“咯咯咯咯”地大声招呼,野鸡们听到吆喝,从四周的树丛中围拢来,啄食地上的米粒。老人坐在草地上,眼神中有一种深沉的爱意,他用柔和的目光看着那些可爱的精灵,等它们吃得差不多了,再撒一把大米。这些“恰阿”根本不怕他,就在他的身边欢快地啄食,看见有的野鸡在争抢,老人会轻轻呵斥。

除了“恰阿”之外,树上的鸟儿也飞下来啄食。这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为没有伤害,动物们也不害怕,它们相互之间和谐相处。人在这里也融入了自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据土丹次仁老人讲,尼玛塘山谷中有20多种鸟类,有10多种动物,还有几十种藏药材。这里三面环山,南面入口处正对着拉萨河谷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温和的小气候。

达桑当过老师,对人文、历史很感兴趣。他曾经花很多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将尼玛塘寺的历史和传说整理出来。他说,尼玛塘寺始建于公元12世纪左右,由当时著名的翻译师热罗咋瓦多吉曲扎主持建造。据说热罗咋瓦初到此地,被这里的宜人景致深深吸引,便立誓要在此处建造一座如太阳落地般金碧辉煌的寺院,因此,寺院建成后取名为“尼玛塘寺”。

土丹次仁老人说,以前寺院里还生产藏药,原料就从周围的山上采集。有关这些藏药配方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尼玛塘寺建成后,一位著名的医师听说热罗咋瓦法力高强,便前来拜访,以求能亲眼见识热罗咋瓦的法力。热罗咋瓦答应了医师的要求,有手指着太阳,将太阳从天空挪到了寺院的空地上,然后又将太阳移回天空。医师见到此景,非常佩服,于是就留下来,在寺院中生产藏药,为周围的老百姓治病。

“尼玛塘”是一个温暖的名字。这个鸟语花香的山谷,令人神往。

柳梧新区

西藏现代化典型示范区

曾经,我看到柳梧大桥的时候,曾自作聪明地认为这是广西柳州和梧州援建的。其实,“柳梧”,藏语意为“山岩角”,早在吐蕃时期就有藏族先民居住。

柳梧村是堆龙德庆县柳梧乡管辖的一个村,因拉萨火车站的建设和柳梧新区的建设而出名。从拉萨市区过柳梧大桥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幢幢现代化楼房。虽然很多地方正在施工,但还是能让人感受到欣欣向荣的景象。

柳梧新区是《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东延西扩南跨,一城两岸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是:拉萨市城市副中心之一,形成以客运枢纽、商贸服务、旅游集散、特色居住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典型示范区。

柳梧村村委会主任达娃桑布介绍说,村委会于2009年年底牵头成立了“柳梧村失地农民汽车运输协会”,部分村民搞起了运输;此外,一个占地约60亩的度假村、一个大型的多功能停车场和35间出租房将于今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世世代代务农的柳梧村人将在新兴的城市中,开始崭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