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林廓:未到千般恨不消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王川
分享到:    

文/记者  王川

不知不觉走到了这里,细细长长的这条路

回过头的话,看得到遥远的故乡

崎岖不平的道路,弯弯曲曲的道路

连地图上也没有记载,这也不就是人生……

生命就如旅行,在这个没有终点的道路上

与相爱的人携手为伴,共同寻找梦想

就算大雨湿透了道路,也总有放晴的一天……

啊,就像河水的流动一样

无时无刻,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写在前面

转经的人们面向布达拉宫祈祷

转经的人们面向布达拉宫祈祷

林廓又称作“其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为“外”,“其廓”本意为“外圈”。这里的“外”是内、中、外圈结构布局中的“外”。“林廓”又引申意指“外转经道(圈)”或“转外经”。

一般认为,八廓即绕大昭寺一圈是中圈,囊廓即大昭寺内围绕主供佛所在的殿堂专门为信众设置的一条环形转经道是内圈。

右前方黄色建筑就是仓姑寺

右前方黄色建筑就是仓姑寺

林廓基本上位于拉萨旧城区的外围,大致是东西向一个不规则的大椭圆圈,也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当下林廓包括的路段有林廓北路、林廓东路北段、林廓东路中段、林廓南路、林廓西路等路。另外,在林廓南路和林廓西路中间,还依次有江苏路、金珠中路、德吉南路、德吉中路和北京中路。2013年,政府为了方便民众转经,还在林廓上架起了天桥。

如果从邮电大楼出发,顺着“林廓”东路往南走几百米是一个丁字路口,就可以见到拉萨最大的清真寺。

在北京路上遥望布达拉宫

在北京路上遥望布达拉宫

此时右拐西行,经过清真寺门口,再往西走20米,有一个岔路口,一条通往大昭寺的八廓街,一条左行的胡同,经过仓姑寺、小清真寺、甘丹寺的分寺日松贡布,然后到江苏路上,继续林廓之旅。

转经的人习惯沿着江苏路路北西行,走大概1.5公里,将到达西藏自治区政府前。而自治区政府右后,便是布达拉宫。很多人走到这个地方,会脱帽面对并不遥远的布达拉宫站在护栏旁边念一段经文,或有边走边举起右手、手掌倾斜,以示虔诚、敬意。

一位转经民众走过新建好的八廓商城

一位转经民众走过新建好的八廓商城

前行200米就可以走上拉萨河河堤。河对岸是太阳岛,是很多小商品、美食、娱乐休闲场所的聚集地。沿河而行,走到太阳岛西桥,就该过天桥,下天桥右拐进一条胡同了。东墙内是班禅行宫,西墙内是驻藏部队大院。

抬头看,是药王山。胡同两边黄色为底的墙上,有八吉祥徽之类的图案。前行300米左右就到了药王山千佛崖。当走到千佛崖的时候,体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而色彩斑斓的千佛崖,在蓝天、淡淡的白云下,构成了几乎是林廓一路上最美的风景。除了栩栩如生的佛像,还有很多供奉的擦擦。

一家三口推着婴儿车走过八廓商城

一家三口推着婴儿车走过八廓商城

从千佛崖下来,便是高20多米、宽30多米的摩崖石刻。石刻东侧是玛尼石砌的塔、南侧是由上百个转经筒组成的经筒墙,顶上满山的经幡在微风中飘荡、两侧的桑烟飘渺缭绕,转“林廓”的人们都在这里磕头拜佛。据说,摩崖石刻佛像群中最早的石刻出现于公元七世纪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期,现在,每隔几年都要对它进行清洁、修色。

一位阿佳在林廓东路上卖手织的帽子

一位阿佳在林廓东路上卖手织的帽子

再西行就到德吉南路上了,沿着德吉中路北行,到北京路的时候右转到与布达拉宫相邻的林廓西路上。这时候一不留心会错过格萨尔庙。进了大门是一段土坡,这是帕玛日山的北坡,格萨尔庙就在帕玛日山上。说是格萨尔庙,其实是关帝庙,庙堂正中央供奉着关羽像,旁边还有一个小的格萨尔塑像。从房屋结构到整个院子的设计都是汉式的,从大门两边的门墩和乾隆年间立的一个石碑推测,这可能是拉萨较早的一座汉式建筑。在林廓西路过天桥,到龙王潭公园的西边。进龙王潭公园就可以和孜廓汇合。

千佛崖

千佛崖

而继续北行右拐就到了林廓北路。从龙王潭顺着林廓北路往东走,又会回到起点邮电大楼,至此一个完整的林廓路线就这样转完了。

林廓是拉萨最长的转经道,大约有8公里长,转一圈一般要3个小时左右。有人说起点是在小昭寺路和林廓北路的丁字路口,也有的说“邮电大楼是‘林廓’较为固定的起点之一”。在这个巨大的圈内,林廓不仅和囊廓、八廓构成了三个半径不等且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而且还包容了孜廓、堆廓和麦廓等许多大大小小的转经道,以及每一个“廓”形转经道内的所有圣物。它也包括了各寺庵里的广大僧尼及高僧大德这些在藏传佛教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的特殊人物。也正是因为林廓内“三宝”众多,圣迹云集,才吸引了广大的僧俗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循环往复绕转。

千佛崖石刻

千佛崖石刻

行文至此,想到东坡的一首诗,恰适此情此景,以此结尾吧: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