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耶巴寺山光
扎耶巴
信徒 图文:吴常来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支分出不同派系。西藏不缺寺庙,在西藏,若不走寺庙,将会是一生的损失。即便没有宗教信仰,但寺庙中那股虔诚的信仰之力足以震撼人心。信徒以宗教信条为生活准则,面对红尘;而你我或许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原则,应对人生,或唯物,或唯心,但只要极致纯粹,便无所谓诱惑,无所谓杂念。
藏传佛教虽有不同派系,虽有不同修行方式,但宗旨大抵相同——修心向佛。在佛光千年普照的雪域之上,自然少不了数以万计的大小寺庙,就连本地人也无胆放言:我走过所有的寺庙。藏域寺庙规模有大有小:大的甚至依山而建,绵延一片,僧侣千百,转山便是转寺;小可只有数十平,两三僧侣,潜心修行,不问世事。
闲来外出走走,便能偶然邂逅两三“无名”寺庙,进庙参拜,添些香火,图个清静。但扎耶巴寺并不是“无名之辈”,它的规模已足以匹配它的名声。冬日前往,游人鲜有,多为信徒,转山转经。从转经道上山,很容易看到刻有“查叶巴石窟寺”的石碑,那便是扎耶巴寺的全称,名字虽不同,但并无影响,这类名字本就是据藏语名音译而来的。
塔与光
佛梯
山路偶现毛驴
山路灌木丛生
红
健硕老人家
石窟佛殿之一
其中一座佛殿内的酥油灯
红墙、黄墙、白墙
依山而居,远离喧嚣
扎耶巴寺属红教庙宇,为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是僧侣居石洞修行的场所。如今仰望山坡,仍能看到昔日石洞。曾听说,某个地方的某个景区,有一处石洞,石壁上留有人形暗影,被美其名曰“佛影”,据称是释迦牟尼昔日坐禅修行时留下的。可不知,西藏寺庙是否也流传有类似的传说。游人且听且看,入心更好,但别被某些另有目的的人利用就行了。
经幡翻飞
唯一一座红白黄汇聚的佛殿
阳光下,黄得耀眼
遍览全寺
圣
佛塔·转经人儿
静坐佛塔之下,不观不听
威严之处
幽深之处
风力转经筒
扎耶巴寺某个高处
扎耶巴寺之所以为石窟寺,是因为大多佛殿就建在石洞之中,入殿仍能看到石壁。石洞被改为佛殿,供奉有各式佛像,并设有酥油灯,一些信徒会自备酥油,来到灯前略添灯油。上山没多久就遇到一位这样的老人家,行走已大有不便,每一步几乎都是靠晚辈的搀扶,但她仍然带着酥油瓶,夹着零碎香火钱,一路走完了每座佛殿。众多佛殿中,有一处石窟据称拥有天然金刚像,石窟中坐着一位僧侣,行人会手持哈达,由他加持祈福,而后行人随缘奉上香火钱。
山道
被废弃的遗址
冰迹
白色圣洁·牦牛望天
废墟
扎耶巴寺佛殿均集中在西侧,东侧则是一条不宽不窄的山道。入山道时,能看到一个风力转经筒,转经筒旁立着一头白牦牛,不少人会忙着与它合照,它应该已习以为常了,每个人靠近时,它均毫无反应。上了山道,可以看到更开阔的山野风光,在阳光下自顾缤纷。风起时,沙尘袭人,经幡翻飞。
游人不多的冬日,转经道开始和结束的地段仍有本地人做着小生意,分工也颇有规律:开始处买卖为经幡、燃香,上山朝拜可用;结束处则为土豆等小吃,可理解为补充体力。如此景况不失为精明的安排。
我只是一位看客,甚至有些肤浅,转山转寺于我只是一段故事,而在信徒心中,那是无量功德。我与他们相遇,我是他们的过客,他们是我路上的插曲。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