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木竹巴灵塔。
帕木竹巴像。
阐化王印。
我们要倒退回明代,看看丹萨替寺和帕竹噶举派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复述一些有些枯燥的史实,史料主要来自《萨迦世系史》以及熊文彬的《帕木竹巴证券及其历代第悉对西藏的经营》。
帕竹噶举派最早的起源,可能在萨迦北寺的拉章夏宫殿修行洞里。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曾向萨迦一祖贡嘎宁波学法。《萨迦世系史》中对这段历史有自己的记载如下。当贡嘎宁波创建萨迦寺之时,有黑咒师喇钦达擦和苯教师日哇朱库对其十分忌恨,于是派出了喇钦达擦的弟子康巴人多杰(这就是后来的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前往刺杀。但是康巴多杰随机被贡嘎宁波感化,并未将当时住在“古荣宫殿一栋小白屋”内的贡嘎宁波刺杀。其后康巴多杰“运用密宗正确之仪轨杀死黑咒师和苯教师二人,此后将他们的尸体驮在护法之化身黑牦牛身上,前往萨迦寺,路途走了六天一夜。”[1]
此后贡嘎宁波挖出黑咒师之心,放入镇魔孔中一小匣子里,并把此小匣子放在犀甲护法神面前,吩咐其完成降伏魔法之业。黑咒师的剩余尸体则被埋在古荣护法神殿之门槛下,在《萨迦世系史》写作的时代,还能看见装尸体的皮口袋。苯教师日哇朱库的尸体则被以塔镇压。
这位洗心革面的康巴多杰随后入洞修行,闭关前,贡嘎宁波问:你需要什么?康巴多杰说,需要水。于是贡嘎宁波缓缓转身,身后涌出一汪清泉,该洞因此得名“萨钦神水洞”。日后这位康巴多吉建立丹萨替寺,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
元代将西藏分为十三万户,其中就有帕竹万户,两个多世纪之后,大司徒·绛曲坚赞(1302-1364)成为西藏大片土地之主,收缴了萨迦政权之印,就此开始了帕竹对西藏的统治。永乐四年(1406),帕竹领袖扎巴坚赞被永乐皇帝封为阐化王,这是明代册封的第一位西藏地方首领。
丹萨替寺在帕竹这个强大的政教合一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帕竹政权有两大体系,宗教方面的领袖是丹萨替寺的座主,不但有宗教威望,也同样有巨大的政治能量;行政方面则归属驻在今乃东县的第悉。这一安排类似于萨迦寺的萨迦法王和萨迦“本钦”。为保证政教团结,丹萨替寺的座主和第悉都必须由仙女“门尊玛”的后裔:朗氏家族充当。
同时,政教两者之间并非互不干涉,第悉卸任后往往会成为丹萨替寺的座主,以座主的僧人角色兼任第悉,政教大权集于一人,也屡屡见于帕竹的历史中。“按照大司徒绛曲坚赞设计的理想的家规,朗氏家族的接班人,首先必须出家为僧,出任座主,然后出任乃东第悉一职,也就是继承明封阐化王职位。晚年退位,隐居丹萨替寺修法,到此时已是全家族的长老,意见受到重视。”[2]
这是一个相当灵活,可进可退的安排,其中的关键人物会经过寺庙的僧人、手握西藏世俗大权的第悉(这个职务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西藏王)、掌握教法的座主不同的身份变化,而且有可能重复地担任某一职务;家族的神圣血胤是他获得权力的保证,是终身的身份证,他也必须终身奋斗,以保持家族的权力和荣光。个人求解脱、修法的自由和家族的命运时而重合,时而又激烈矛盾。这些有着鲜明个性和不同追求的个体,在朗氏家族神族血胤的重负之下,最终成为一个个家族符号,变成壁画上千篇一律、神圣庄严的面孔。
这一双重身份还格外鲜明地表现与地理之上:丹萨替寺在高山之上,视野局限,明确表明其隐修的立场以及世俗的距离;位于乃东的第悉府邸恐怕早已不见,但可以想见是一座强大的堡垒,控制着乃东大面积的河谷良田。
个人与家族及权力的矛盾,田野和山顶的呼应,其中包含了西藏历史的众多规律。
正如朗氏家族取代了萨迦的昆氏家族,后藏的仁蚌巴家族又取代了帕竹的朗氏家族。明末的嘉靖、万历年间,帕竹政权已经山河日下。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四世达赖喇嘛传》记载,“1606年四世达赖喇嘛到乃东时,曾受到帕木竹巴第悉阿旺索南扎巴的欢迎,双方随从在会见前商定,阿旺索南扎巴和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的座位应相等。会见开始时,帕木竹巴第悉的随从在二人的中间设置了一道屏风,等去掉屏风一看,帕木竹巴第悉的座升高了”,以此来显示自己数百年阐化王的旧辉煌。
丹萨替寺也随着帕竹政权的消亡,湮灭无闻。
[1] 《萨迦世系史》
[2] 熊文彬著《帕木竹巴政权及其历代第悉对西藏的经营》,《贤者新宴》第5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