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15--16世纪)唐卡《十一面千手观世音菩萨》。
“唐卡”为藏文音译,它是一种用纯金、银和天然矿物颜料画在布、皮革和纸上,或者刺绣在丝绸上的彩色卷轴画,主要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据考证,唐卡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它是藏族人民为适应游牧不定的生活、交通极为不便的特殊生存环境而设计创造的。唐卡携带方便,不易损伤,易于悬挂、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膜拜,是藏民族对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大贡献。
近年来,老唐卡在艺术市场逐渐升温,收藏老唐卡成为一种新的热潮。我想收藏唐卡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收藏唐卡,而是为了收藏永远也无法再重来的时间。在老唐卡里,我们发现了一条通往时间的隧道。
老唐卡是艺术投资的一匹“黑马”
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了一幅《清普贤菩萨像唐卡》,成交价仅为5.5万元;2005年,诚铭国际拍卖的《清御制刺绣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价高达82.5万元。2012年,在纽约佳士得佛教艺术品专场拍卖中,13—14世纪西藏《绿度母唐卡》以176.2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2000年以来,唐卡的市场价格翻了近10倍。在整个2012年各拍卖活动中,成交价过百万元的单幅老唐卡超过50幅。在拍卖会上,明清时期的老唐卡屡屡拍出高价。目前,唐卡拍卖的世界纪录是2002年创下的,佳士得当时拍卖的明永乐年间的御制巨型《刺绣红夜魔唐卡》以3087.41万港元成交。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藏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唐卡逐渐被一些收藏家推崇,成为艺术品投资中的一匹“黑马”。
稀缺性带来的巨大升值潜力
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的唐卡,在1000余年的演变历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最先的阿里风格,带有尼泊尔、克什米尔的造像特点。接下来的齐岗画派与阿里风格接近,其绘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明清以后,唐卡出现了勉唐画派、嘎玛嘎孜画派、钦则画派等,画面生动,内容丰富。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收藏家叶星生介绍说, 2006年,唐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掀起了一股唐卡收藏的热潮。
业内一般将新中国成立前制作的唐卡称为老唐卡,之后创作的称为新唐卡。目前,市场上流通较多的是新唐卡,画工、题材、品相都上佳的明清及明清之前的老唐卡已经可遇而不可求。 “市场上老唐卡已经不多见了。早在几十年前,欧美、日本等国的收藏家就开始针对唐卡进行系统地研究与收藏,许多珍贵的老唐卡都已经被收藏到大英博物馆等国外的博物馆里。”叶星生说。
这种稀缺性造就了老唐卡的巨大升值空间。“目前,老唐卡还没有被大部分收藏投资者所认知,和书画类艺术品相比,它的市场成交价格仍然处于相对理性的状态。因此,现在正是老唐卡收藏投资的最佳时间。” 北京吉祥唐卡古董店老板、唐卡收藏家王瑞说。作为一名唐卡收藏的“狂热”爱好者,王瑞从事唐卡收藏已经10余年,收藏了上千幅唐卡。
“老唐卡由于难辨别、技术含量高、投资的门槛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其具备了艺术品投资对象的特点,如不可再生性、独特的艺术特点、手工绘制周期漫长、民族地域性等。所以我很看好它的收藏前景,只要是真品,买过来就有赚。如果买到假的,那就另当别论了。”王瑞说。
年代与品相是决定价值的关键
颇具潜力的老唐卡应该如何收藏呢?和许多古董艺术品一样,年代应该是收藏爱好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年代越久,价值越高。老唐卡中,宋元时期的虽然年代久远而稀少,价值较高,但制作工艺却不够成熟。而明清时期的唐卡制作水准相对稳定,数量较多,且流传到今天还有很多保存得非常完好,是投资的热门。” 对于老唐卡的收藏,王瑞推荐明清时期的作品。
在题材方面,王瑞认为,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宗教题材,收藏爱好者可以独辟蹊径,选择内容为藏医药、人物风情、历史事件等冷僻题材的老唐卡。由于这种题材的老唐卡相对稀缺,价格会比较高。如 2002年初,天津文物公司举办的秋季文物拍卖会上,3幅清代藏医学唐卡以3.3万元成交,远高于同时代其他老唐卡拍品的成交价。
老唐卡的保存状况也是收藏者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老唐卡在历经百年后,因为保存不当,容易出现进水、掉色、残缺等情况,这会对老唐卡的价值造成很大影响。
“小部分的掉色和进水对唐卡影响不大,可以修复。但如果是残缺,影响就比较大。”王瑞提醒说,只要合理保存,使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唐卡上千年都不会褪色,但收藏者对老唐卡不要反复打开,最好卷着保存,装到一个封闭的画筒里,并放入一些干燥剂,以利于保存。
在老唐卡的价值定位中,画工、尺寸、颜料配色也是很关键的因素。“画工好坏和工艺复杂程度也会影响老唐卡的价格,顶级唐卡收藏者都喜欢收藏画面内容多,画工复杂又精美的作品。”王瑞说,且老唐卡的尺寸越大,价值就越高。在配色方面,色调厚重、艳而不俗的老唐卡会更受青睐。
此外,对于清代的唐卡,还应该考虑品级的问题。清代唐卡按收藏品级可以分为三类:
最高类别是宫廷唐卡,也就是现存于故宫或布达拉宫的老唐卡,其绘制技艺是最高的,从唐卡的画工和装裱的材料上可以看出来。
其次是藏传佛教寺庙供奉的唐卡。一般来讲,大型寺庙里供奉的唐卡都是请当地最有名望的画师进行绘制的。唐卡画师也把这项工作视为毕生的荣耀和前世修来的福德,因此在画工方面很用心。此外,寺庙供奉的唐卡一般尺寸都比较大,价值也相对较高。
最后是民间绘制的唐卡,这种唐卡数量较多,是收藏者的主要收藏对象,也是唐卡收藏新手的入门选择。这类唐卡主要从题材、尺寸和保存完整度上来判断其价值。
清代中期(18世纪)唐卡 《四臂观音菩萨》。
警惕人为做旧和高仿老唐卡
由于老唐卡尤其是明清以前的老唐卡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市场上人为做旧和高仿的老唐卡也日益增多。“现在的古玩集市上有很多做旧唐卡,画工粗糙,几乎没有任何收藏的价值。”叶星生说,人为做旧的唐卡有着很明显的痕迹,收藏爱好者要仔细观察和对比,辨别真伪。
比如,在内容上,明代以前的唐卡没有任何风光、山水类的画面表现。明清时期,唐卡绘制融入了内地的山水画风格,会有一些青山绿水、祥云环绕的画面内容。
在画布织工上,真正的老唐卡的画布一般是手织而成,相对现在的机器织工,经纬较粗,且布幅较窄。尺寸较大的老唐卡,画布会有拼接的痕迹。
此外,还可以从气味上辨别。“唐卡是供信徒供奉的佛像,老唐卡长期受香火酥油灯的熏染,数百年尘埃的沉淀渗入,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叶星生说,“现在造假者也会用香、柏枝、酥油熏烤来人为做旧,但有些造假者不了解唐卡是悬挂在墙壁上的,画布背面一般比正面干净。两面都被熏旧的老唐卡一般是人为做旧的老唐卡。”
为了牟利,唐卡造假的手段日新月异。叶星生提醒说,现在,一些造假者收集各个年代的残旧手工老布,用天然矿物颜料,用与老布同年代的绘画技巧仿绘那个时期风格的内容。画好后,先揉搓,产生不规则褶痕,再用茶水或化学制剂做旧,用香和松枝熏,再找一些从其他老唐卡上拆下的年代相符的破旧边饰锦缎做装裱。这种高仿唐卡在市场上被当做老唐卡高价出售,欺骗性很大。
老唐卡收藏要点
1、选择明清时期,保存度较好的作品。
2、选择题材冷僻、尺寸较大、色调厚重的作品。
3、从内容、气味、画布上辨别作品真伪。
(本版文图摘自新浪网)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