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 靠山吃水的塔巴制陶
从出土的遗迹来看,西藏的陶器技艺传承大多在农村,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便成为西藏陶器发展的基础。塔巴村的陶器也亦然,无论是陶土还是烧制的燃料,基本都是从村落四周的山谷草原间收集而来。而塔巴村的村民们也始终遵循着这个传统。
烧制陶器的陶土是制作陶器最基本的原料,在塔巴村,人们视其为最宝贵的财富。据陶农们所讲,塔巴村陶器的陶土主要分为干巴(红色陶土)和才嘎(白色陶土),再加以其他材料用水混合而成。
据墨竹工卡镇卓玛镇长介绍:白色的陶土是塔巴山特有的一种土,是制作塔巴陶器必需的特殊原材料。这种白土在塔巴山的深处,在古时候,塔巴村的村民们要背着箩筐,一点一点地从深山把白土背出来,一趟来回,耗时颇久。到了现代,虽然生产工具的发达使这种原材料的采集变得方便了许多,但那也只是相对而言。陶农们现在取土依然要凭人力从深山里把白土背出来,然后将其放在山外的拖拉机或货车上,再运到塔巴村。虽然时效比以前快出许多,但依然离不开人力的辛苦背负。
据陶农介绍,从塔巴山上取出来的白土最开始都是块状,需要用石锤将其砸成粉末,然后再用筛子筛出沙粒和残渣,这样的白土才可以使用。而红土则需要从外面运来,比如附近的扎西岗乡。红土的采集虽然比白土容易许多,但也要耗费很长时间。
占堆是塔巴制陶的非遗传承人,他说,塔巴陶器的原材料基本以这两种土为主。虽说红土和白土都是属于含沙粘土,黏性好,但却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两者相结合才能制出正宗的、不易裂开的塔巴陶器。
有了基本的原材料,接下来的首要工序就是和泥。这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陶农们会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泥。比如花盆、青稞壶、杯子等不需要受热的陶器,基本不必掺入别的原料,相对简单。而炊具之类的需要受热的陶器,为了使其受热时不易裂开,必须要掺进一定数量的木炭、云母、石英等,也就是所谓的夹砂陶。这种陶器在和泥时,要像揉面一样来回揉,直到揉匀为止。
塔巴制陶从原材料开始,便奉行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朴素道理。就连烧制陶器的燃料,也来自于村落附近的草原。历史上,塔巴村没有林区,缺少木柴作燃料,这种先天缺陷促使陶农们想到了用野草作原料的方法,因为草根经过多年盘结可变为腐质可燃物,又称为泥煤。陶农们从村落附近的村野河边或草地挖取草皮,经阳光曝晒后,便成为优秀的燃料。
其实,在今天看来,塔巴村对燃料的选择应该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因为这里缺少木柴作原料,所以只能选择“泥煤”这种替代品。而这种替代的代价便是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在青藏高原,绿色植物的生长本身就很艰难,有研究认为,取下一层野草,要五十年后才能恢复。而塔巴村千年以降,始终在烧制陶器,根本无法给土地充分的时间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可想而知,到了今天,这里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怎样的蹂躏。
好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进化,塔巴制陶已经渐渐走上现代化制陶的产业化道路,保护生态环境也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据卓玛镇长介绍,虽然现在的陶农们还会有传统的方法来烧制陶器,但已经很少有人会去主动挖草皮,而是选择修建拉林公路时所占区域内的草皮来采集,基本不会再破坏生态环境了。
手工“堆”出来的陶器
从泥土到陶器,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令人赞叹,陶器的魅力就在于此。在塔巴村,制陶永远是村民们除却种地之外的生活主题。制陶贯穿着这个村落的历史,其技艺也因其独具特色而广为人知。
塔巴村的制陶,除却纯手工制作这一最大特色以外,从原料的采集与制作上就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一般来说,制陶人先将红土与白土混合,再根据具体的需要掺入一定量的石英粗沙或云母矿砂,制成陶泥,在外面堆放两天后便成为制陶的基础材料。
然后,制陶人会把原料放在塔巴村独具特色的手动轮盘上,以盘筑法手捏拍打,或者用陶制器具为内模,轮制拍打成型。再脱模镶底,粘接圈足,最后再以软皮布条湿水抹光,手艺精湛的制陶人往往还会用木条在陶坯上刻画一些具有藏族特色的图案。经过这些工序以后,一件陶器的泥胚便制成了。
接下来便进入了烧制程序。我们都知道,西藏少林区而多草原。历史上,塔巴村本身便远离林区,没有木柴作燃料。为了烧制陶器,人们想到了用草皮来代替木柴的方法,而草皮的特殊性又不能用窑烧,因此塔巴村的陶农们便创造性的发明了“堆烧法”。
据资料记载,堆烧法是制陶人用村落附近采集的草皮晒干,在制陶场地先铺垫一层草皮牛粪,将制作好的陶坯放置其上,用大罐套小罐,大件套小件的方式将其合理置放,在陶坯的空隙间塞上草皮或牛粪,最上面再覆盖上一层较厚的草皮和干牛粪,四周围上石板以保证火温,用干草秸秆和牛粪为引火点燃,借助自然微风助燃。
一般来说,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燃烧后,当草皮和牛粪化为灰烬,其中的泥坯就会变为陶器,至此烧制过程结束,再冷却几个小时后便可拨开烧土取出陶器。一件件陶坯由土黄色变为褐红色,体积略有收缩,泥土化陶,完成了火与土的熔炼艺术,成为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日用生活器皿。
在今天看来,我们依然要敬佩古时陶农们的智慧,人们总能想到办法来完成一件事情,这种与天斗与地斗的奋斗智慧,应该是人类文明繁荣的内在诱因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塔巴村的陶农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整个西藏烧制了无数的陶器。这些陶器走进千家万户,遍布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点点滴滴地生活细节里,渗透着陶农们对人生的智慧和期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