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一个和80个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分享到:    

         在刚由村遇见一位在这里生活了16年的四川南充老乡陈乃建,娶了一个藏族媳妇,生有5个儿女。

四川人陈乃建于1995年作为筑路工人进入青藏高原。他觉得回到内地未必有更满意的收入,决定留在称多县尕多乡岗由村1队,成为这个80多人的青海藏族村落中惟一的汉族人。陈乃建克服语言不通的办法,自创并形成了一种四川方言与手势结合的表达方式,他的手势比起一般人的习惯性手势,在表意上要更为丰富。陈乃建与村民相沟通的另一个途径,是他作为一名内地农民的农田种植技术。在高原种植蔬菜,气候和土壤与四川大不相同,经历几次实验后他成功种出了马铃薯和白菜,同时青稞也得到高产。这之前当地人只种植青稞,并且不了解除草间苗的技术,产量一直较低,陈乃建的丰收使他成为村民求教的对象。至今陈乃建仍然不能说藏语,但是能够听懂,同时当地人也逐渐能理解他的四川方言。陈乃建在这里成家生子后,与家人的交流方式依然是四川方言辅助以手势。

社会学家把使用手势、体态、表情和行为,产生的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的过程,命名为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将其视为人类表达与互动的重要形式。对于非语言交流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大约125年前,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然有限。已经有的非语言交流研究成果,正在应用到教育、护理、心理治疗、侦查等领域。

无独有偶,2005年,《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在姐德秀镇进行针对藏族传统纺织手工业的采访时,遇到与当地藏族女性成家的四川人张道健,他同陈乃建一样只说四川方言,建起了令当地人惊讶不已的蔬菜大棚,并且是1995年同一个时期进藏的筑路工人。即使两个四川人互不认识,见面后也许会有不少话可说,因为他们的经历都是通过顽强的生存适应力,在陌生地区开辟出生活空间。

笔者夜晚在温暖的陈家和他们全家闲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