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敏竹林寺藏香厂里,十几名工人正在包装着制作好的藏香。阳光透过顶棚,洒落一地亮色,袅袅的藏香芬芳弥漫四处,将整座藏香厂熏染的香意袭人。谁能想到,正是这些坐在地上亲手包装藏香的工人们,打造了藏地最著名的藏香品牌之一。他们的人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次旺桑布把一辈子献给藏香
记者前去采访敏竹林藏香制作工艺的时候,次旺桑布是主要示范者之一。经过询问,才知道他就是这间藏香厂负责具体事务的负责人,今年49岁的他从藏香厂建厂夷始,就在这里干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桑布家住在扎基乡的一个山沟沟里,是高高的山峦伴着他长大,闭塞的环境使他没上过学,没识过字。在那个年代,西藏的基础教育还没有普及到偏僻的山区里。如果不是他因病来敏竹林寺求医,或许他的一辈子就仅限于他家乡的那座山谷里了。
二十多年前,他得了病,听说敏竹林寺的藏医疗效非常好,便走出山谷,来这座藏医的主要传承地之一的寺庙求医,在求医的过程中,当时的寺庙负责人江白师傅看中了他的朴实和勤恳,劝他留下来帮寺庙做一些活计。
藏族同胞们是信佛的,他听说后考虑了一下,便留了下来。据他说,最开始还没有藏香厂,他也不是藏香厂的负责人,他当时是寺庙的登香师,负责整理寺庙的香火,还有帮助前来拜佛的人们讲解各种事宜。
时光流逝,几年后,已经年青力壮的桑布想换一份更有意义的活计,寺庙的负责人听说后便安排他帮寺庙养牛,寺庙有十二头牛,在之后的三四年里,他与这十二头牛做伴,在塔巴林乡的山间田野留下无数足迹,直到藏香厂成立。
谈到藏香厂的成立,桑布说:“那个时候国家出台了以寺养寺的方针,敏竹林寺有这么一份藏香的传承,就觉得办一个藏香厂。领导们觉得我可靠,这么多年一直认真干活,没出过什么事,就让我来负责这个藏香厂的具体工作,帮当曲旦增师傅管理这个厂子。”
就这样,从藏香厂建立,直到现在,桑布始终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大到生产销售,小到原料的购买配比,桑布都要负责管理。尤其是藏香厂的工人并不是固定岗位,每年来到这里的工人有些是专门来学习,有些是拜佛后留下来帮个忙,还有些是为了求个生存……这就导致了藏香厂的工人总是在变化中,这就需要桑布去统筹安排,让每一个工人都能有活干,让藏香厂的产品能够正常生产与销售。
这么多年来,次旺桑布的勤恳深得领导及工人的信赖。他说,他除了做藏香,别的什么都不会,也不想会。他觉得做藏香就是自己这辈子唯一要做的事,藏香已经融入进他的骨子里,血脉中,成为了他生活的本能。他这辈子就是为了藏香而活。
嘎多 用余生换一份余香
除了次旺桑布以外,在包装藏香的工人当中,有一位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所有的工人都是女性,唯有他,是男性。他叫嘎多,今年63岁,就是扎西乡塔巴林村的人,出了藏香厂,走十几分钟,便能回到他的家。
其实,在春季,藏香厂的大部分工人都是本地人,外地人并不多。记者能够了解到的也仅仅是两个外地女孩。一个来自措美县,一个来自琼结县,都是经人介绍才来到这里工作。除此而外,大部分工人都是像嘎多这样的本地村民。
嘎多在藏香厂已经工作了近十年,他对记者说,他家里孩子很多,而劳力并不多,仅仅靠家中的十二亩地根本养不活全家人。而且,十年前的他已经五十多岁,也没办法出去打工,正好家附近的藏香厂需要工人,一个月有差不多两千块钱的工资,他觉得与其背井离乡,不如就在老家打工,于是就来到这里,呆到了现在。
他向记者介绍,除了生活的原因外,想为家乡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尽力也是他来这里的原因之一。从儿时起,他就知道敏竹林寺的藏香非常出名,家中点的藏香基本都是敏竹林寺出产。后来,这里成为西藏传统文化的代表,他更想为家乡的这份传承做点什么。
每天,他就坐在工厂的空地上,身前放一张小桌,桌上点起袅袅的敏竹林藏香,手边的甜茶混着藏香的味道,丝丝缕缕地冒着热气。嘎布就这么悠然地卷着藏香,似乎卷起藏香,会让他忘记生活的艰辛,得到内心的平静。
免费的甜茶,一天两顿免费的饭,年底还有奖金分红,对嘎布来说,藏香厂的工作既悠闲又自在,他说,他要把余生都贡献给这座藏香厂。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