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鹤雁齐飞 鹬影相随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西藏》2014年第一期    
分享到:    

 

1

翱翔。

拉萨市林周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的上游,南部地区属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3850米,地势平坦、开阔,属半干旱农牧区,其大片的河滨湿地是西藏许多珍贵鸟类如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越冬的主要栖息地,特别是广大农田里收获后的残秣,更是鸟儿们越冬时的主要食物来源。

一群绿头鸭

从东郊出拉萨即到秦斗。秦斗有个两个小水塘,冬天,稍大点的积有水,小点的已成了干河沟。绿头鸭喜欢在这里活动。绿头鸭隶属于雁形目鸭科,体长50-62厘米,体重9100-1300克。在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均有分布,常栖息于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绿头鸭喜欢集群,性情活泼好动,以植物的叶、芽、茎和种子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小鱼小虾等。

大塘里共有21只绿头鸭,其中5只雌鸭,17只雄鸭,每次路过都能见到。它们的生活很有规律,晚上在旁边干涸的小塘过夜,早上八点左右,便从小塘回到大塘觅食,下午陆续爬上冰面嬉戏。傍晚时回到水里,有时它们身子倒插在水里觅食,逆着光,很容易误会成树枝。

绿头鸭的雌雄很容易分辩,雌鸭毛色呈麻棕色,色泽暗淡,跟周围枯黄的环境类似。因为绿头鸭筑巢于岸边草丛地带,孵雏期很容易受到水獭等动物的偷袭。雌鸭这一身“打扮”实际上是一道天然的保护色。雄鸭就不一样了,羽毛亮丽,特别是头颈部位的绿色绒毛,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在这群绿头鸭里,雌鸭占主导地位,无论是觅食还是转移地方,都是雌鸭带头。安定下来后,雄鸭会围在雌鸭身边,雌鸭走,它就走,雌鸭停,它也就停下来。现在还没到繁殖季节,一只雌鸭身边往往会有好几只雄鸭。

2

一派祥和。

 

3

一家四口。

 江热夏是去林周县城路上的一个村子,村子不大却值得一提。因为这里有大片的湿草甸和沼泽地,大大小小的水坑和稀稀疏疏的灌木丛是鸟儿们饮水的好地方,黄鸭喜欢在这一带活动。澎波河在这里被人为拘成了渠,汇入拉萨河。河水流速较快,有交叉的河网和河堤,沿途的沼泽地是水禽越冬的重要地带。正是因了这条河水的滋养,才得见林周的阡陌之间、村旁江畔,黑颈鹤、斑头雁等鸟儿或翩跹于蓝天、声闻于旷野;或与牛羊如影随形,若友若亲;甚或傍人而憩,和谐自然。

水鸟的聚集地

公路顺着河谷蜿蜒而行,两边除了沼泽外,有成片的农田相连。收割后的残秣撒落在田间地头,鸟儿们就是靠捡食这些残秣过冬的。而头年的庄稼杆堆在空地上,成了鸟儿们休息时天然的窝。过季的荒草东一丛西一丛,是小巧的鸟儿藏身的地方。冬灌刚刚开始,偶尔有一两个农人用铁锹在田埂上忙着引水灌地。斑头雁、黄鸭就在他们身边走来走去。

这一带算是水鸟聚集的主要地带,植被以高山草甸和沼泽水生植物为主,树木多是杨树和藏柳。老百姓砍伐薪柴对树木实行“剃头”后,杨树和柳树都长成了灌木状。在密实的树枝间,总能见到大大的鸟窝。有的一棵树上就有两三个窝,喜鹊和云鹊“叽叽喳喳”吵成一团。林周南部的老百姓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兼有少量牧业。加之丰富的水源滋养了水中生物,成了鸟儿们越冬的天堂。农忙以后,田间地头闲了两个月后,又开始热闹起来了。水鸟陆陆续地飞来,落在河滩地头寻找食物,为来年的繁殖做体力储备。此时活动在田间地头的除了家畜、水禽外,还有猫和鹰。因有规定,在水禽未北迁之前,老百姓不准用药灭鼠,以防有毒物伤害越冬的鸟儿。如此一来,地里的老鼠多了,便常常见到猫儿们蹲在地里,那些以鼠为食的鹰们也不时府冲下来,吓得一些胆小的鸟儿四散逃奔,其实鹰抓捕的对像根本不是它们。

数量快速增长的斑头雁

在林周,斑头雁的数量是最多的。农田里经常见到大群的斑头雁,灰麻麻一大片,足有上千只。

据林周县林业局统计,这几年数量增长最快的就是斑头雁。1986年,整个拉萨河谷越冬的斑头雁才110只。二十多年的时间,仅仅在林周,斑头雁的数量就已超过了两万只。这还只是个估计数,实际数量可能远超此数。

在这些斑头雁群体中,也有以家庭为主的小团体,有时见一家子在沙滩上散步,排着队,步调一致,队伍整齐得像有谁在喊口号似的。

斑头雁不像黑颈鹤,非得到夜宿地过夜。它们过夜时一般就近“处理”。有的就近找个水塘,有的干脆就在地里过夜。边觉林村边有个小水塘,里面有斑头雁,还有沙秋鸭、棕头欧、黄鸭等。早上九点以前,水面上一个挨着一个弯着脑袋睡大觉。在越冬的季节里,鸟儿们没有地盘概念,水禽们的所食之物大同小异,所以常常见到几种水禽在一起共同觅食。

斑头雁群无论大小,比起其它水禽来,在白天都算是安静的了。它们只是静静地把脑袋弯下找食,如遇情况不对,“呼”的一下,全飞走了。不像黑颈鹤,飞之前还等一下,整齐地昂着脑袋探明情况,摆个“造型”。

 

4

黄鸭和斑头雁。

5

虎头山水库群斑。

斑头雁雌雄同色,不易分辨。只有在散开时,熟悉的人能分得出来。别看它们外形一模一样,个体上还是有所差别,如雌的比雄的略大,羽毛上差异不易分辩,花纹都差不多,颜色深浅极近似。长期跟它们打交道的老百姓和小孩能认出来一些。他们说:绵羊的长相在外人眼里都是一样的,但在主人眼里自个儿家的绵羊却还是识得的。

 

漂亮的黑颈鹤

一路行去,不时能见到黑颈鹤、斑头雁、灰雁、黄鸭、灰鹤、绿头鸭、沙秋鸭、潜鸭、棕头欧等在天上掠过。在这些水禽里,老百姓最喜欢的还是黑颈鹤,说是“长得漂亮”!

黑颈鹤俗名叫藏鹤,也叫高原鹤,藏语名叫“仲冲”,是西藏特产的大型珍稀水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际鸟类红皮书》等国际自然物种保护公约和纲领性文件列入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鸟类。黑颈鹤载入鸟类史册是1876年,俄国动物学家普尔杰·瓦尔斯基在我国青海湖考察时首次发现的。他回国后向外界作了黑颈鹤的系列报导,才引起世人的注意。

世界上现存的十五种鹤里,黑颈鹤是被动物学界认识最晚的惟一生活在3500-5000米的高原环境鹤类。黑颈鹤是典型的候鸟,体长110-120厘米,体重2-3公斤。雌雄体形相似,每年10月到12月集群飞到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越冬。3月底4月初从青藏高原南部迁徙到北部湖泊湿地繁殖。黑颈鹤以植物的根、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的动物如鱼、蛙、蛇、鼠及昆虫,越冬时喜在收割后的庄嫁地觅食余秣。

黑颈鹤越冬时,一般夜间在河流、湖泊湿地附近松软的水滩和稀疏避风的灌木丛间栖息,早上9点-10点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晚上7点-8点返回栖息地。林周县的虎头山水库、卡次水库、纳木水库、龙泉水库是水鸟们主要的夜宿地,围绕在水库周围的沼泽湿地和农田,是鸟儿们白天活动觅食的场所。散布在周围的农田里的黑颈鹤,跟牛、猪、羊等家畜混在一起。特别是猪,黑颈鹤似乎更偏爱他们,常常能看到一头猪和两三只鹤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但也常常见到猪跟鹤打架的情形。

越冬的黑颈鹤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家庭为单位,常见的是两只成年鹤带着一只幼鹤,也有带着两只幼鹤的,但较少见。另一种则是以亚成鹤(指幼鹤已经性成熟但还没组成家庭的“单身汉”)为主,它们喜欢集群在一起觅食,少者五六只,多则上百只。

比起其它鸟儿来,黑颈鹤的成熟算是晚的了。小鹤从出壳到完全离开父母独立,一般需要六年时间。这六年时间里,尽管后期小鹤无论个头还是毛色跟父母都已区别不大,然而,由于性没有发育成熟,不具备繁殖后代的能力,所以还一直跟在父母身边。

黑颈鹤集体观念强,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群亚成鹤,觅食时都会有专门负责警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一般是父母轮流警卫,群鹤则根据数量的多少决定警卫鹤的多少。鹤不怕牲蓄,不怕车,也不怕老百姓。农田里,干活的老百姓离鹤不过十来米的距离,鹤一点不惊。负责警卫的鹤一旦发现情况,会发出低低的“唳”声,其它鹤便会停止觅食,向警卫的鹤靠拢,所有鹤的头会朝着没危险的方向高高扬起,随时准备起飞。如果警卫鹤的头转向其它方向,鸣声清脆,则表示危险解除,其它鹤便会各自散开觅食。

黑颈鹤是高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指示性动物之一。它出现在哪里,就标志着哪里的湿地环境已达世界湿地的标准。专家们常说:与其说是保护黑颈鹤,不如说是保护黑颈鹤生存的湿地。

救护黑颈鹤的故事

黑颈鹤对藏民族来说,是吉祥的象征。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他的情诗里就有这样的诗句:“请求洁白的仙鹤,借我凌空的双翅,并不远走高飞,只到理塘就回”。人们喜欢黑颈鹤,小心地爱护着这些生灵。在罗布林卡的动物园里有两只黑颈鹤,管理人员说,都是老百姓捡到送来的,治好伤后留在了动物园。

6

振翅欲飞。

普布旺堆是卡次乡的乡长。1999年时,他在卡次乡当兽医时救过一只黑颈鹤。

 

普布旺堆说,那是1999年藏历新年前的一天,他正在自己房里整理瓶瓶罐罐,两个小孩抱着一只受伤的黑颈鹤找到他,说是飞不起来了。他检查后发现,黑颈鹤的右翅膀受了伤。普布把鹤留在自己的房里,边治疗边喂养,“我们平时都吃糌粑嘛,为了那只鹤,我还买了大米,给它增加营养。养了二十几天吧,它好了就放飞了!”

“要说人跟鹤的事,周围哪个村庄都有”!普布旺堆说。他说的倒是真的。在卡次采访期间,不断听说某某救过黑颈鹤。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次仁”的故事,确切地说,是四只名叫“次仁”的黑颈鹤的故事,它们是一家子,一双父母带着两只幼鹤。

这得从十年前说起。

村民顿珠,十年前还是个孩子。有一次上山放牧,他捡到一只黑颈鹤,翅膀和腿都受了伤。顿珠用泥给鹤止住血,再用棍子把它的翅膀固定好,傍晚回家时便把它抱回家了,随口给它取了个名字:次仁。“长寿的意思,希望它能健康长寿。”十年后的顿珠已成家立业,谈起当年的事还有些腼腆。

就这样,顿珠外出放羊时,就把鹤也抱出去,回家时又抱回来,还专门给它带上没炒的青稞。这样过了十来天,“次仁”的伤才好,顿珠把它放回了蓝天。

“刚开始它可能也不习惯吧,我放羊时它就在天上转呀转的,我回家后,它又在我家外面的田里转。叫它,它又不来!”顿珠说。

第二年,这只叫次仁的黑颈鹤就带着妻子和一个孩子回来了。除顿珠外,没人分得清谁是“次仁”,谁是它妻子,大伙便管它们都叫“次仁”。

“次仁”一家年年都回到这里,现在这个家庭已经是第二次育雏了。听村民说,这两只幼鹤才三岁,每年都跟着父母过来。第一年来的时候两只小家伙比现在小一半,今年看上去跟它们父母都差不多高了。

次仁的故事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曾专程两次去看它们一家子。发现它们一家活动的范围很小,就在村子周围的几块地里转。傍晚时回到水库边过夜,早上早早地又到了地里。有次我们因靠得太近,惊飞了它们。但它们也只是在天上飞了一转,不到十分钟,又回到了地里。

林周的水鸟一般在3月15号左右开始北迁,最初的半个月飞走最多。4月15号以后,林周的候鸟就差不多走完了。每当候鸟北迁,林周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那些扛着相机的“发烧友”和拿着望远镜的鸟类专家们。迁徙虽说不是黑颈鹤所专有的活动,但是作为鹤类中唯一在高海拔、高寒冷缺氧环境中生活的鹤,它的迁徙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直是动物学家们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湿地的保护,林周县林业局也发起了许多植树造林和控制土壤流失的活动,防止了山地和草场的过度使用和破坏。

夕阳西下,溪水边,河滩处,洗衣的妇人在忙碌着;不远处,水鸟怡然自得追逐嬉戏!此情此景,天人合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