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西部的西藏地区,还有一些散居在青海、云南等省。康巴藏族主要是指居住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康巴藏族的服饰在中国的藏族服饰中是极有特色的一种。通常情况下,藏族人喜欢穿长袍。尤其在牧区,长袍的好处更明显。
藏族聚居的这几个地区,大多处在高原地区。无论农区还是牧区,日照都很充足,气温多变。常常是太阳当空时气温很高,云彩遮住太阳时,气温一下子就变得很低,而且常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甚至还有冰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穿长袍自然很方便,热的时候,人们就把长袍的一只袖子脱下来掖在腰间用以散热。
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时,长袍摊在床上,又是一床挺不错的被子。只是长袍的袖子总有一只被脱下,时间一长,它似乎变成了装饰。于是,藏民们习惯了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掖在腰间。藏袍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平时挽着,舞蹈时,长袖甩起,十分好看。
藏袍为直身大摆,穿起来宽松自在,束腰时人们常常先往上提摆,使胸前形成一个口袋似的空间,可放随身物品。与其他地区的藏族一样,康巴的藏族也喜欢穿长袍。他们的长袍色彩更艳丽,装饰更讲究。夏季的长袍多由绸段、棉布等薄料做成,男性为长袖,女性无袖,里面衬衬衣,腰间束围裙。
最显示康巴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许多到过康巴的人都说,凭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头饰才可以做出判断。女孩子长长的头发被编成许多细细的发辩时,说明她已经成年。她们的头发上就会戴起越来越多的饰物。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头顶正中戴一个类似银盘的发饰,银盘上铺以红色毡片,周围镶嵌着珊瑚珠和绿松石,中央是一颗硕大的红玛瑙珠。此外,头发两侧还要戴上一串串由各种宝石串成的饰物。有些妇女的头饰戴在头发后面,这是一条长长的带子,用布或氆氇做成。从头顶一直垂到腰际。带子上镶嵌着众多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金的、银的、珍珠的、珊瑚的饰物,真可说价值连城……有的妇女戴一条,有的戴三条。
男人们要在自己的服饰上显示的似乎不是财富,而是英武与智慧。他们也戴镶嵌着红玛瑙、绿松石的金银大耳环和各种珠宝串成的项链,但是他们更注重腰间佩戴的腰刀。腰刀长短不一,通常是银制的刀柄,上面镶有各色宝石,刀壳用上好的木料,外面包银或牛角,雕有精细的花纹和动物图案。
藏族人笃信藏传佛教,所以,藏族的男女青年和老人身上都少不了一串精制的念珠和一些刻有表示吉祥的藏文饰物。有些人还把被寺庙中的活佛或高僧开过光的饰物,作为护身符十分珍爱地戴在贴身处。
生活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族人民,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其生活方式及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节日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藏族人民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现在服饰方面,他们用各种金银及珊瑚、玛璃、松石、蜜蜡珠、玻用等珠宝饰物来装扮自己,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藏族服饰文化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宗教信仰和总体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得藏族服饰在总体上具有长期延续性。但是藏区各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使得现代藏族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大致可分为卫藏、阿里、工布、康区、安多几大类型。安多藏区按藏族区域传统划分属多康地区下部,包括今青海省(玉树州除外)全部地区,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及祁连山北麓的所有藏区,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玛曲、碌曲等牧区及卓尼、迭部、舟曲等农区的藏族人民,其服饰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为或华贵艳丽或朴素庄重的独特风格。夏河县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她们将头发辫成数十根细辨,下面接上黑色或咖啡色的丝线,一直坠到脚踝;头部还坠有缀田、玛玻或银碗形饰物的硬布条;部分藏族妇女在头顶脑门处饰有较大的绿松石串;自腰部起有垂及踝部的硬布条,上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数行银圆、铜圆,多至数十枚。未婚女子则流两根辫子,饰以缀有数行红珊瑚或蜜蜡珠的红布条。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外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有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经常戴一个直径为26厘米的被称为“欧斗子”的圆形银盘子,上面绘饰有八宝吉祥图案。
藏族服饰制度除存在着等级差别外,还主要表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礼仪时的妇女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较平时更华贵而隆重;成人礼仪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的差别,这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如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发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着而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平时辛勤劳作的藏族妇女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才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这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候。
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不同风格的服饰类型,不仅是审美情趣的差别,更是劳动分工、生存环境所致。男性常年在野外放牧、狩猎骑射,动作幅度大,所以其袍子宽大,用羊皮较多,袖子宽且长女袍则紧窄而细长,袖子也是窄而短。男女袍子普遍喜欢用水獭皮镶边,从袍襟、袖口到下摆通常镶五寸左右皮边。比较豪华的女袍,有的镶有一尺多宽的水獭皮边,并在下摆皮边上用水獭皮背部和腹部色彩深浅不同的毛皮拼凑出万字纹、寿字纹,以及十字花、吉祥结等各种图案,既美观又大方。藏族人青睐水獭皮镶边,也出自实用目的,特别是妇女们。水獭皮有着很强的防湿抗潮作用,牧区的妇女们早晨挤奶、背水,往往要踩着高草丛中的露珠,羊皮下摆常常被泡湿,而镶上水獭皮则既保护了衣裳,又增添了华贵之气,故水獭皮镶边也逐渐变成了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决定了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生活的特殊性以及交通运输的局限性,使得牧人们尽量少购买固定的资产,为了携带的方便及保值而把剩余的资金用在购置妇女和男人的首饰和其他一些饰物上,从而让我们欣赏到了更加华丽的现代藏族服饰,也进一步了解了勤劳而淳朴的藏族人民。
男子服装按冬夏季节,以羔羊皮、老羊皮、毛毡子、棉布等制成单、夹、棉、皮大领无扣长袍。夏皮桶子板厚毛短,是缝制夏服的主要原料,秋皮桶子板稍薄,毛长适中,宜缝制四季长用服装,冬皮桶子板薄毛长,用作冬服。比较讲究的男式皮袄,用豹皮做领,黑灯芯绒镶边,皮卷边;有的用氆氇或褐子制作,美观大方。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服。羔皮有毛短面卷曲的冬羔皮,有毛长适中呈穗状的二毛皮,有板薄毛长的长二毛皮。用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灯芯缄、平绒、缎子或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小獭皮镶边,用狐皮狐领。
帽子的颈部较长,用线绣上花卉,并在顶端装有红缨,垂于四周。也有圆形毡帽,更多见的则是狐狸皮、羊羔皮帽子。自己的饭碗,各人都是专用,出门也要携带怀中,别人的衣服和饭碗习惯上是不使用的。放屁和伸展双臂,不仅在有人处禁忌,就是自己家里也是不容许的,男子一般都穿靴子,没有袜子,夏天多有赤足者。男人们外出时,酷爱骑马背枪挎腰。
男子一般都有一串念珠,既可作为佩挂的装饰,又可以作为念经计数之用。手上喜欢戴象牙手镯、金银戒指和银制护身符盒。过去男子都留辫于,将头发编成独辫盘在头顶。有的地方的男性发辫留有“留海”,但多数人是蓬松着头发不蓄辫子,喜欢佩戴火镰、银盒、护身符盒、针线包,多有镶嵌金银珊瑚的,悬于腰下,也有把短剑斜插在腰间的;耳上还戴大型耳环。
甘南藏区的藏族妇女服装多为圆领长袍。长袍齐脚,没有下摆,腰系绸、布等彩色腰带。头戴礼帽,冬天戴狐皮帽。她们的头上梳着许多小辫,然后再结成一个或两个大辫,并用红布做成辫套,上面装饰着各种饰物,如银盾蚌壳、银元、珊瑚等,从背部垂于臀部。有的地方的藏族妇女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3、5、7、条的称为中辫,从中辫向左右称“泽黎”,按家庭财产多寡,每组发辫末稍,编有幡状“流苏”,长度与发辫本身相等,依次向左右逐渐缩短,称之谓“泽通”,在其下端穿有“流苏”,上嵌金银花、琥珀、碧玉、珊瑚、银质小盾和一排排四方形镂花银牌,中间夹有小珊瑚串。首饰中的上品有金银,猫儿眼、松石、珊瑚、碧玉等。此外,松石、珊瑚等,穿以缨络,披于肩上,肩背后文有松石、珊瑚的缨络,累累下垂。妇女佩戴的项链非常考究,一般都是用珊瑚、松石、水晶、玛瑙等穿成1~4串挂在脖项。有钱富家还有镶金宝石的项链,价值数千元以至上万元者不等。
一般贫苦女多用玻璃珠珠串成项链佩戴。在左腹部腰带上挂有一尺多长精致的银奶钩,左侧则挂有日月形的银制装饰品“洛酒尔”。这些多属日常生产生活用具。男女放牧人还要腰悬投石索,一般都装在怀内,随用随取,比较方便。为了防狗咬,外出时还常常带上马鞭、铁角和打狗棒等。铁角、狗棒系有长绳,边抡边打,收取方便。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衣服质量逐步改观,有的家庭做羔皮长袍,罩面从棉布发展到绸缎、化纤及毛料等。现在的青少年平时喜着西服、军便服、中山装,许多家庭还添置了被褥。
藏族饰品中的耳环
许愿壶
狼牙
镶嵌石头的耳坠
红色的图腾珠
镶嵌宝石的手镯
镶嵌宝石的耳坠
木质的图腾手链
带花纹的木质的图腾手链
藏族文饰的戒指
琥珀吊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