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夺底水电站 大山里最后的留守者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向远湛
分享到:    

 

冬日寻遗之夺底水电站

地理位置:拉萨市夺底乡维巴村

修建年代:上世纪20年代

曾经定位:全国第二、西藏第一座水电站

现状:停止生产,只有一位老职工留守

“全国第二、西藏第一”,一直以来,夺底水电站背负了太多的荣耀。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电站已经垂垂老矣。

这个由泉水发电的水电站,终因格局太小、渐渐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而淡出人们的视线。

跟着夺底电站一起老去的,还有留在电站里的觉米大叔。

31

夺底水电站遗留下的部分设备

3101

夺底水电站遗址

午后阳光下的老人

拉萨的冬日,果依拉山上低矮的草皮已经变得跟岩石一个颜色。山下,被众多柳树、杨树笼罩着的夺底电站,是整个夺底乡不可多得的荫凉之处。只是在紫外线毫无遮挡的照射下,隐映在零落树叶下的电站,有点无精打采,像一位迟暮的老人。

太阳底下,一张方桌,两把旧沙发上垫着电热毯,觉米大叔坐在上面正吸着鼻烟。旁边看见陌生人到来的一条杂交藏獒,烦躁地不停转着圈,拉得铁链哗啦啦响。“现在一般没人来这儿,所以它看见陌生人很不习惯。”觉米大叔站起来,揪着藏獒的耳朵,把铁链在柱子上绕了几个圈。

觉米大叔的年龄比看起来要小,今年才56岁。听说是来采访的,他们有些兴奋,而大妈看见有人拍照,表情有点异样,替老头子拍了拍身上的灰,便把他拉进屋去。

两位老人一起进了屋,一会儿,大妈拿出来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放在桌上说:“你们要的资料,这上面全有,自己去看就是了。”大叔随后跟了出来,拿着一本自己缝制的手抄本,上面用红笔写满了藏文。“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正在读藏文学校,我没学过汉语!”觉米大叔一边说一边坐了下来,整了整衣领,示意采访可以开始了。大妈见状,转身进屋,“啪”的一声带上了门。

手抄本上的藏文很漂亮,觉米大叔的汉语也非常流利。他翻开桌上的画册,上面有一幅电站的俯瞰图,图上没有觉米大叔住的这一排房子,这是后来修建的工人宿舍。“沿着大门往里,都是院墙,墙上拉着通了电的电网,门不是现在的铁栅栏,全部是厚实的铁皮大门,外面是军人站岗,里面是工人站岗,进出都要检查几遍。”觉米大叔指着地图上的那条大道,描述着以前的场景。

而此刻,从坐着的地方抬眼望向地图上的大道,落叶纷乱,地面坎坷不平,锈迹斑斑的铁栅门口,一头小牛正趁着小铁门没上锁,往里面钻。

觉米大叔见状连忙上去赶,小牛已经进来了,调皮地绕着房子转圈,就是不出去。觉米大叔拿它没办法,只好回来,不好意思地说:“这是外面牧民家的牛,不是我们的。”

 

溜走的岁月

觉米大叔的老家在那曲,来电站工作了30多年后内退,后来分职工住宅的时候,一时疏忽,没去申请,错过了,就只好住回了电站宿舍。“这样也好,可以一直守在这里!” 觉米大叔笑了笑。

电站原来安排的留守职工叫张碧拉,接受过很多采访,但他去年已经去世。“平措站长在洛欧村找来一个临时工,过来帮忙看守,不过他现在不在,所以你们也进不了厂房。再过些日子,这个电站里就只剩我了。”

新来的临时看守,现在正在外面的村里修建房子,等房子修好之后,也就不住这里了。

觉米20多岁时进夺底电站做了水电工,具体哪一年他已经记不太清,只记得,在1979年开始跟随女厂长卓玛学习技术。在介绍卓玛厂长的时候,他特地用了“能干”两字来形容,据他说,卓玛厂长来自十八军,“是夺底水电站第一厂长!”

觉米大叔不停地梳理着自己的记忆。“这里第一座电站。”他顿了顿,翻开面前的手抄本瞄了一眼,接着说:“是1925年,强俄巴·仁增多吉修建的,是藏式四柱水电站,这是全中国第二座、西藏的第一座水电站;解放后重建的水电站是1956年10月开始发电的,三台机组,660千瓦。”觉米大叔把跟电站有关的年份都念了一遍。

念完后,觉米大叔试探着问:“我带你们去四处看看吧?”

这时大妈突然撩开门帘出来,用藏语不停地说着什么,看样子,好像是在劝阻。大叔没理她,走进了对面闲置的一栋楼房门口,介绍说这是以前的老宿舍,只有电站的领导和结了婚的人,才能住这里。大叔走进大门,屋子里斜拉了几根铁丝,上面挂着衣架。“我以前,也住这里,后面还有一栋宿舍,条件没这里好,是集体宿舍,上下铺。”

顺着幽暗的过道穿过去,后面的那栋集体宿舍,大门已经被封住了,石阶缝里,长出来了手臂粗细的树。

一块砖,一块欧米茄

集体宿舍的偏房里,是职工食堂,一口土灶已经坍塌,盛水的两个大水缸缸沿没有灰,想必是觉米大叔的两个小孙子经常来这里捉迷藏。之前他介绍家里情况的时候说过,有两个孙子正在夺底小学念书,一放学,就会在电站的诸多空房子里面乱窜。

走出宿舍,觉米大叔指着厂房的墙壁说:“一块砖,一块欧米茄手表。”原来,解放初期,在修建电站的时候,为了激发周围群众的积极性,发动大家去打石头,每交一块合格的石头,就可以在一个口袋里面“抽奖”。价值最高的,就是手表,其次是价值相当的砖茶等生活用品。可惜当年觉米大叔还在那曲念书,没有参加,而修建完毕之后,政府部门还为员工发放了一枚“夺底电站建成纪念章”,现在已经成为了价值不菲的文物。

当年,觉米大叔上班的时候,每天8小时,3班倒,每班4人,电机2人、水机2人。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

“种菜,种树。”觉米大叔一边爬上两栋宿舍的右边回答,上去之后,他指着一块平整的地介绍说,这就是他们当年的菜地。而夺底电站之所以拥有夺底乡不可多得的荫凉之地,也是觉米大叔和他同事的功劳。蔬菜和树阴,有效地改善了电站职工们的生活。

这些制度,都是当年的卓玛厂长制定的,1986年,卓玛厂长调到了纳金电站,三年后退休。

“1989年……”觉米大叔念叨了一句,又把我们带回职工集体宿舍食堂隔壁的房间里。“当年,这间房子里面搁着一面门板,用来和面”他站在进门的地方比划着。在房子靠近走廊的一侧,有一个特殊的小窗户,这是当年卖饭的窗口。走廊对面,就是储藏粮食的屋子,木制的隔板上面还贴有泛黄的报纸。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