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工艺分为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镶嵌法,即现在人们所说的错金,另外一种则是涂画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鎏金工艺。西藏的这些工艺据考证自内地传入,但从近代开始,西藏地区的使用频率已经远远高于内地,并且由此衍生出独属于这片高原的一些变种工艺。
鎏金 水银和黄金的合奏
布达拉宫第二次维修过程中,许多佛像需要重新鎏金,而当年虽然已经有非常现代化的镀金工艺,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仍然将佛像运至罗布林卡,聘请民间匠人,使用最传统的鎏金工艺。西藏自治区文联杨世军副主席告诉我们,镀金工艺虽然简洁方便,但所镀上的金粉极薄,所以用不了几年,就会磨损脱落。而传统的鎏金工艺则要结实得多,若没有特殊的原因,那么虽然历经百年,也毫不褪色。而在维修过程中,有一幕场景让杨主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位为佛像鎏金的老工匠,每天青稞酒从早喝到晚,人们都以为他嗜酒如命。后来,这位老工匠才告诉人们,鎏金过程中,要使用到大量水银溶解黄金,因此他必须要用喝酒这种土办法,来防止水银被吸入体内。
这种鎏金工艺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先制作“金汞剂”,将黄金放在坩埚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然后以这种泥金为颜料在器皿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凹槽之中以及简单地涂抹于佛像之上。随后再使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这样,黄金就会固定在器皿之上。而罗布林卡的那位老匠人,就主要在最后一步“金烤”之时,大量饮酒,这样一来,据说蒸发的水银就不会被吸入体内。
在内地,这种鎏金工艺在古代又被称为“金错”,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史记·赵世家》:“翦发纹身,错臂左衽。”原注:“谓以丹青错画其臂也。”古代画彩也叫“错彩”,钟嵘《诗品》卷中:“汤惠休曰:谢(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彩镂金。”错彩和镂金是两码事:“镂金”是如今人们所说的金银错工艺;而上面所说鎏金的方法,即“金涂”法,就是“错彩”。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
金银错工艺品最常用的加工技艺
金银错就是人们常说的错金,是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用于使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
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我们发现,许多被考古和文物专家称颂的一些精美金银错青铜器,它的金银错纹饰脱落处,没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上去的。如198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虎吞鹿器座,是举世公认的金银错代表作品,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件器物虎尾上的金错纹饰脱落了一小块,但脱落处并没有丝毫凹痕,可知不是嵌的,而是涂的。还有,传为河南省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斗兽纹镜,也是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仔细观察,发现错金脱落处,也无任何凹痕,一看便知是用的“金涂”法。又如现存美国沙可乐美术馆的鸟纹壶,是一件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其金银错脱落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凹痕,一望便知为“金涂法”产品。
本版稿件根据资料整理
采用了错金与涂金工艺的藏刀刀柄及刀鞘。
市面上较为常见的错金工艺品。
错金青铜器。
镀金银发簪。
藏传佛教鎏金佛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