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历史从象雄到吐蕃一路走来,宗教信仰也从苯教到佛教。苯教相信万物有灵,于是形成藏民族特有的神山圣湖崇拜。墨竹色青正是这样一位依托于湖的龙神。在藏王建立吐蕃王朝、莲花生大师开创藏传佛教的过程中,他/她也由苯入佛,在历史与宗教中留下众多扑朔迷离的故事。
从他到她 由怪入神
在苯教以来形成的西藏庞大复杂的神灵系统中,世界分为天界、地界和地下三界,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龙神,苯教称为“鲁”。跟汉族的龙一直有着比较统一固定的形象不同,藏族的龙神最早泛指鱼、蛙、蝌蚪、蛇、蟹等水族精灵,或指龙神可以随时附身或变化的载体,而且不那么友善。那时的龙神是人间致病之源,因此对龙神要采取供养和取悦的方式,以博得他们的同情、欢喜和宽恕。
不过,跟所有其他类型的神灵形态的演变过程类似,龙神也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形态向人兽合一,再向完全人格化神祗形态发展的过程。中期的龙神已归入系统体系,五类龙神中既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平安的善神,也有给人、畜、庄稼带来灾难的恶神,还有善恶兼具者,并有明确职能分工。苯波教《十万龙经》中所说的龙神形象已不是动物原形,而大多是人身兽首。
到吐蕃时代,文字史料相对多了一些。在文献中可以找到的有如下这么一段,见于萨迦·索朗坚赞在公元14世纪撰写的《西藏王统记》中:“(莲花生)大师为防止癞病,故收服龙王墨竹色青,以金刚杵压之。色青化为童子,来禀于王(赤松德赞),愿为其助伴,复许为王给予所欲之悉地,王遂为其求情,始允其发誓归服。”这段记载里,墨竹色青还明显是男性形象,不过今天他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位美丽风流迷人的女性,虽然她也还能化成鱼蛇等别的形象。她与赤松德赞的往来也被编排成一出类似《白蛇传》的动人爱情故事。
传说赤松德赞王为了修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向龙女墨竹色青征募木材。(后期的龙神不但由男转女,而且成为藏地灶神、家神、帐篷神和财宝之主的化身。)他们邂逅在色青朗措湖边,并产生感情。吐蕃先王娶龙女为妃,也是有先例的,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西,据史书记载便是龙女秦萨鲁杰所生。也许由于历史上藏族没有汉族那些个沉重的道德观念,故事结局比《白蛇传》喜乐得多。莲花生大师虽然收服了龙女,但没有把她关进“雷峰塔”,而是让她皈依佛教,成为藏王的护法。
这个故事不但是民间传说如何在正统史记之外,表达出广大民众意愿与寄托的一个经典案例,同时以一个有趣的方式承载着吐蕃王室的历史。吐蕃先王从琼结起源,一路经桑耶、甲玛沟进入拉萨。相传墨竹色青的故乡在墨竹工卡县的司甫峡谷,那里有一座色青朗措雪山湖。而松赞干布正是生于墨竹工卡境内甲玛赤康。龙女与吐蕃王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到底试图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护法的杰出工作绩效
自从墨竹色青变成温柔美丽的佛教女性护法之后,她就频频活跃于西藏的历史宗教之中,不遗余力地帮助高僧大德,兑现她对莲花生大师的承诺。传说八百年前,噶举派大师帕竹·多吉杰布的得意门徒仁钦贝创建直贡替寺以及直贡噶举教派时,正是龙女墨竹色青送去七颗绿松石,变成七眼永不枯竭的清泉,解决了山中无水的难题。至今直贡替寺依然奉她为不共护法。
又过了五百年,格鲁派掌握西藏政教大权之时,依然礼遇这位原属宁玛派的女神。据说,五世达赖喇嘛从哲蚌颇章搬到布达拉宫后,发现在其宫室北面古柳上的龙女,她来拉萨朝佛,居然没个住处。于是五世达赖喇嘛召集僧俗百姓,开辟了现在的龙王潭,并在湖心岛上修建龙王阁,请墨竹色青驻锡此地。于是向龙女的顶礼供奉一直沿续至今。六世达赖喇嘛也曾将龙王阁作为寝宫。我们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如花美眷偎依古柳,吟唱着天才诗人的妙语连珠的风雅画面……
不仅是高僧大德,慈悲的龙女也向普通民众示现。在墨竹色青的故乡村落里,不时有人声称见过龙女倩影。不过有趣的是,男人遇上龙女会得龙病,女人见到她却很吉利,并因此更添美丽。这一定让男人们很纠结。不仅如此,工卡村还有一位龙女的降神者,为村民预言吉凶祸福。因此工卡村的望果节相比别处又多了一项供奉墨竹色青的节目,届时龙女代言女巫会跟百姓们欢歌狂舞、饮酒作乐。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