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冠三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此后,谭冠三南征北战,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进军西藏和建设西藏的艰难岁月里,他将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了西藏高原,奉献给了西藏人民。
进军西藏:誓将热血洒雪山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遵照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进军西藏的重任交给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进军西藏既有军事难题,又有政治难题;既有作战重任,更有后勤补给要务。刘伯承、邓小平深知这个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权衡再三,决定派时任二野十八军政委兼自贡市委书记的谭冠三和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率部进军西藏。
要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到高寒缺氧、地瘠民贫的康藏高原,十八军不少干部战士心事重重,一时间大家思想上有了畏难情绪。
在整个十八军中,谭冠三的年龄最大,资历最老,几十年转战南北,体内还残留着日本鬼子的弹片,身体很差。但在十八军党委扩大会议上,谭冠三坚定地说:“党把进军西藏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是十八军的光荣。我谭冠三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到西藏去,把老婆孩子一同带走,不在川南安家。我决心与藏族同胞一起,为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建设民主幸福的新西藏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我愿将自己这把骨头埋在西藏大地。”谭冠三铿锵有力、发自肺腑的讲话,是那么斩钉截铁,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干部战士的心。
谭冠三的夫人李光明也是位老红军战士,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上考虑谭冠三还有几个孩子未成年,不同意李光明进藏。然而谭冠三很执著,他对李光明说:“我们不能在川南安家,更不能经营什么‘安乐窝’。现在全军上万名干部战士都在看着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通情达理的李光明十分理解丈夫,在革命事业和个人家庭面前,她选择了前者。就这样,谭冠三带着妻子和全军上万名官兵,踏上了漫长艰难的进藏之路。
红军长征时爬的雪山是夹金山,海拔3200多米,进藏部队要翻过20多座大雪山,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有时一天要爬两座雪山,有时一座大雪山要爬两天。饥饿、疾病、寒冷和缺氧侵袭着部队。谭冠三随部队一起顶风冒雪,艰难前行。上山时,他实在走不动,在警卫员和参谋长的再三催促下,有时不得不骑一阵马,下山时,路太滑,连马也不能骑,只好顺着崎岖山路往下滑。这期间,由于高原缺氧,再好的东西,肚子再饿,就是吃不下去。羊肉膻气大,糌粑难咽,酥油茶喝不惯。谭冠三带头吃羊肉,抓糌粑,喝酥油茶。他的忍耐力和乐观精神,激励着部队的斗志,战士的激情空前高涨。
从昌都到拉萨,约1150公里,谭冠三率领部队横穿藏东北草原,翻过连绵横亘终年积雪的一座座大雪山,蹚过无数条季节性河流,涉过寒冷刺骨的数十条冰河。在回忆这段历程时,谭冠三曾说:“头上没有敌机,后面没有追兵,除此之外,进藏比长征还艰难。”
1951年10月24日,英勇的十八军官兵终于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他们高声欢呼着,挥舞着双手。看到这些场面,谭冠三的眼眶也湿润了。五星红旗终于插到了喜马拉雅山。
建设西藏:世界屋脊建奇功
部队到达拉萨时,已是秋末。张国华负责西藏上层统战工作,谭冠三则主管部队工作。当时部队面临的两项紧迫任务,一是开荒生产,一是补给运输。
为了部队能够在西藏站稳脚跟,为了不增加藏胞的负担,为了给建设新西藏积累经验,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还没有拂去长途跋涉的征尘,立刻又挥戈跃马,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开荒生产之中。
拉萨西郊有个地方叫罗堆林卡,部队用高价买下了这块地。这块地一半是沙,一半是荆棘,当地人谁也不相信这里能长出庄稼来。但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却坚定不移地开垦,定要让它长出非常好的庄稼来。1951年11月25日,谭冠三扛着铁锹,率领军直机关的干部战士投入垦荒。这就是人民解放军到西藏后建立的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谭冠三亲任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
垦荒部队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只有少量的锄头、铁锹和十字镐。谭冠三向设在甘孜的后方司令部求援,谁知大雪封山,后方运输线路被切断。他不得不向中央汇报。中央决定从印度购买一批十字镐,由亚东口岸运到拉萨。这是建国后我国和印度进行的第一次边境贸易。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战士们披荆斩棘,开垦出荒地2300多亩。
荒滩开垦出来,需要大量施肥。谭冠三发现拉萨城里有大量垃圾、牛角和骨头。他带领警卫员、通讯员和秘书到拉萨市里去挑垃圾、找牛角和骨头。他说:“这些都是好东西,烧成灰是最好的肥料。”
第二年春天,谭冠三和战友们播撒了种子。秋天,“八一”农场便获得了丰收,萝卜、白菜和土豆的单产量创当时拉萨市的最高水平。拉萨市民伸出大拇指,称赞解放军了不起。
1952年,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西藏工委决定开始康藏西线筑路工程,由谭冠三负责,争取实现西藏早日通车,和祖国内地连为一体。
谭冠三不顾自己的高原反应,整天扑在工地上,和筑路队同吃同住。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动员了1万多名藏族民工参与筑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谭冠三特别要求尊重藏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墨竹工卡附近一段正在施工线上的石崖,原准备要炸掉,但发现石崖上有一座神像,当地藏胞传说此神是管河水的,炸掉了石崖和神像河水就会泛滥。谭冠三指示修路指挥部将公路改线绕道。
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谭冠三和筑路部队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不避风险,餐风卧雪,打通了一段又一段艰险道路。1954年11月,康藏公路基本竣工。这条公路全长2416公里,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这其中不知凝聚了谭冠三多少心血和汗水!
拉萨街头有不少乞丐、流浪儿,还有一些贫苦农牧民,他们大部分是前来拉萨朝佛后,未能返回故里的。谭冠三深切地同情他们,他和张经武、张国华等几位领导商量后,决定从中招收一批农场工人。第一批就招了100多人。这些农奴的孩子,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谭冠三亲自为男孩子理发,叫文工团的女战士帮助女孩洗澡、洗发。他还带头捐衣给这批孩子。后来,这批农工大都成长为西藏各方面的骨干力量。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登山运动员潘多,就是当年的农工。
西藏平叛:瓦解千年封建农奴制
对西藏发生重大影响,对谭冠三一生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事是1959年的西藏平叛。
1959年2月6日,达赖喇嘛主动提出到军区礼堂观看解放军文工团的演出。当时的中央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和西藏军区司令员、西藏工委第一副书记张国华都在内地养病。作为中央政府驻西藏的代理代表、西藏军区政委、西藏工委第二副书记的谭冠三集党政军重任于一身,他立即指示工委统战部副部长何祖荫、梁洪具体负责安排。
3月8日,工委统战部接到通知:达赖喇嘛准备10日观看解放军文工团的演出。3月10日这一天,一些别有用心的叛乱分子,故意聚集数百名妇女围住军区东大门,高呼“汉人要伤害达赖活佛”、“汉人有阴谋”、“汉人滚出西藏”等口号。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谭冠三立即向党中央、中央军委作了汇报。中央军委指示西藏军区要抓紧做好应付叛乱的一切准备工作。谭冠三一连3次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理代表的名义写信给达赖喇嘛,希望他千万不要被蒙蔽,应该站到正义这一方来。然而,叛乱分子认为人民政府软弱,13日,以“西藏人民代表大会”的名义向各宗(相当于县)和庄园发布命令,要求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人,都必须自带武器、弹药和食品,立即到拉萨来参战。3月17日,拉萨地区的局势更趋紧张,达赖请求神谕后,换成便装,乘坐牛皮船渡过拉萨河,经山南潜入印度,彻底背叛祖国。
3月20日凌晨,叛乱分子公然向驻藏部队开枪后,谭冠三命令部队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盘踞在拉萨的叛匪。22日上午9时,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严厉的军事打击下,大昭寺的叛乱武装举着哈达缴械投降。接着,布达拉宫的叛乱武装也投降。至此,拉萨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历时46小时55分钟。
后来,毛泽东评价谭冠三在西藏平叛中是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打击了分裂分子,维护了祖国的团结和统一。陈毅元帅则说谭冠三改变了西藏历史进程。因为西藏平叛后,才开始实行民主改革,近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才宣布瓦解。
的确,西藏平叛的隆隆炮声,成为埋葬黑暗、落后、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的丧钟,也为民主、自由、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诞生鸣响了礼炮。
情系西藏:死为雪域献忠骨
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在电报中曾指出:“入藏部队可定为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可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口号。他曾多次讲过:内地的土可以埋人,西藏的土也可以埋人。共产党员就要有这种精神。谭冠三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身体力行。
从1951年进藏到1959年的8年时间里,谭冠三只回过两次内地。一次是1955年到北京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一次是1956年参加“八大”,其余时间一直坚持在西藏工作。就是回内地他也是来去匆匆,心里惦记的还是西藏。参加“八大”后,他带回西藏的是几大箱菜籽和花种,没有给夫人李光明买一件新衣服。身边的工作人员觉得老首长也太过分了一点
,私下嘀咕了几句。这些话传到李光明那里,她倒很坦然,说:“他的心里除了西藏,还是西藏,哪里还想得到我这个老婆。他有一大心愿:要把万里雪域高原的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要把西藏建设成一座大花园。自然那些花花草草,比我重要得多了。”
1959年4月下旬,谭冠三奉命到北京汇报工作,中央考虑到谭冠三的身体情况,让他在内地休假,而且特意让他的夫人李光明陪同。这是入藏10年来,谭冠三第一次回内地休假。新中国成立11年了,这也是他全家人第一次团聚。一家六口团聚,大家非常高兴,拍了一张“全家福”,纪念这次难得的、有意义的团聚。
1962年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谭冠三因劳累过度,高血压引起眼底出血。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中央决定让他回内地治病、疗养。他这才怀着深深的眷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藏。
谭冠三人虽然离开了西藏,但心还在西藏。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西藏人民,关心在藏工作的同志,关心西藏的建设事业。西藏的同志去看望他,他很少谈自己的病,总是问这问那,要他们详细汇报西藏的情况,他为西藏的每一个发展进步而高兴。1965年9月,当西藏代表队在第二届全运会上取得可喜成绩时,谭冠三无比欣慰。
1966年11月,谭冠三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党组书记,主持最高人民法院的日常工作。可他接二连三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中央再次考虑他的工作安排,聂荣臻元帅找他谈话时,他对聂帅说:“我怀念西藏,想念西藏的部队和人民。如果中央要给我安排工作,我还是想回西藏去。”
西藏的同志也想念谭冠三。1977年,一批原十八军和西藏军区的老同志联名写信,邀请他回西藏看看。他和夫人李光明乘飞机到了成都。由于夫人李光明中途患病突然瘫痪,他便让夫人李光明留在成都休息,自己毅然登上飞机,飞向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西藏。
谭冠三从西藏返回成都后,夫人李光明的病情尚未好转,他自己也因高血压加之西藏高原之行引发脑血栓也住进了医院。当时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和聂荣臻十分关心他的健康,不少同志到医院探望。谭冠三病重后,对党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把他的骨灰埋在西藏。他一再叮嘱夫人李光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修墓,不要立碑,就埋在拉萨西郊的“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他说:让我化作肥料,最后为西藏人民作点贡献。
1985年12月6日,84岁的谭冠三将军与世长辞。1986年7月29日,谭冠三的儿子谭戎生护送父亲的骨灰到拉萨。遵照谭冠三将军生前的遗愿,将骨灰安放在拉萨西郊的“八一”农场苹果园里。谭冠三将军实现了进藏之初向党、向祖国人民作出的诤诤誓言。他溶进了西藏这块热土,溶进了广大藏族同胞的心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