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画野牦牛的孟繁华
孟繁华:笔名四子,职业画家,1965年生于青海,籍贯辽宁抚顺。现为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拉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绘画,初中起跟随青海画家乌希勒(蒙古族)学画,2004年,师从西藏著名的画家余友心,花鸟、虫兽无所不擅,工笔、写意挥洒自如,现专攻水墨牦牛。作品《雄风》、《茫野草原》等曾发表于《西藏商报》、《拉萨晚报》、《西藏日报》、《中国日报》、作品《雪域雄风》收入《纪念习仲勋逝世十周年》书画家作品集粹、水墨牦牛系列作品被拉萨市文联等单位及国内外个人收藏。
当画笔邂逅西藏
孟繁华走到街上,谁也不会认出他是个画家,但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老男人,内心却有着广阔的天地,那里有雪山、草原和茫茫荒野,有一头头野牦牛在风雪中的画影……
孟繁华祖籍东北辽宁,父母在60年代支援西北,爱的结晶便诞生于1965年的青海海西州乌兰县。从此,孟繁华说得满口青海话,并在青藏高原的风沙中成长,像同龄人一般享受父母的疼爱和充溢阳光的校园生活。
孟繁华从初中开始,迷上了画画,感觉那是最快乐的事。那时孟繁华遇到对油画情有独钟的乌席勒老师,他让对画画懵懂又憧憬的孟繁华爱上了这一对色彩的罗织,美的礼赞的艺术形式——绘画。
几年后,孟繁华以他对绘画的信仰和执念叩开了乌席勒老师读过的青海师大美术系,在这个天才与鬼才云集的学府里,他全面学习了绘画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10多年时间,他始终深爱着绘画,每月的工资大都用以购买昂贵的颜料和纸笔。
2002年,孟繁华第一次进藏,雪域的山水和独特的人文风貌,让他恍然寻到了梦中的家园,心里沉实、安静,开始走他向往已久的专业画家之路。只是孟繁华虽然找到了家园的感觉,但绘画之路却依然处于花鸟鱼等没有主题的摸索中。
用字画装裱解决基本的生存之后,孟繁华在爱妻祖兰娇的支持下,时常拜师访友、琢磨作品、下乡写生,整日沉浸在宣纸与水墨的共舞中。从小就爱养狗的他,喜欢和家里的两三条狗一起玩耍,逗逗爱鸟鹦鹉。每天都会有一群野鸽子和麻雀落在一楼的屋顶,享受站在二楼的孟繁华撒出的大把粮食。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叫着、跳着,往往令孟繁华看入了迷。
孟繁华在拉萨搬了好几次家,无论家安在何处,鸟儿们总能找到,每天落在屋顶唱着也许只有孟繁华才听得懂的歌,等待着他手中金色的谷粒。时不时,鸟儿们也会飞进孟繁华的画里,在水墨花草中追逐嬉戏,于一笔一墨中见出活泼、灵动。每画好一幅,孟繁华便搁下笔,惬意地端起茶杯,馨香脉脉映着阳光在茶色里沸腾。
“画得真好!”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朋友对孟繁华的评价,这样的话听多了也就没有起初的高兴劲了。中国画展现的花鸟遍布各地,画得好的人如过江之鲫。孟繁华觉得花鸟画并不是专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一段时间他有些忧虑,不知他的画要走向何方,有一天孟繁华偶然想起了野牦牛的眼睛,灵光一现或许他的天地在那里。
野牦牛的启示
与野牦牛的邂逅,注定了孟繁华的画笔从此为它欲罢不能。2010年,师从西藏著名画家余友心5年的孟繁华,陷入了画风跟随师父亦步亦趋的怪圈。余友心的牦牛在传承吴作人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色彩华丽而富有装饰美。孟繁华虽以单色水墨呈现,但画出的牦牛却像是从余老师家牵来的。“像我者死,逆我者活!”余老师的话,时时令孟繁华深思,如何摆脱余老师的画风,成为孟繁华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为此孟繁华做了许多尝试,收集牦牛照片,到牦牛群中写生,但笔下的牦牛依然是以前的样子,只不过在造型有了些微的变化。
在变革画风上挣扎了一年的孟繁华,决定去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看看真正的野牦牛。“以前只是在图片中见到过,而面对面的观看,是一种震撼。”回忆起与野牦牛遭遇的那一刻,孟繁华的语速不由地加快了。
那是一个秋天,孟繁华驱车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没想到第一次进去就碰到了野牦牛。只有一头,悠然地低头吃草,巨大的身体沐浴在无人区耀眼的阳光中。久在牦牛世界徜徉的孟繁华,如同见了传说中的“牛魔王”,眼睛久久地被放低姿态的野牦牛攫住。“大约50米的距离,我悄悄靠近不断地按着快门,不料被它发现了。”野牦牛转头走来,喘着粗气,一双大大的眼睛怒视着这个闯入它领地的人类。
孟繁华蹲在地上,慢慢地调转方向,默默地深呼吸,假装看着远方,用余光观察着这个庞然大物,准备在野牦牛冲来时撒腿就跑。野牦牛走了几步,感觉没有什么威胁,眼睛却依然盯着闯入者。就这样,人与牛之间僵持了大约半个小时,野牦牛才离开了,而孟繁华的头上早沁出了细细的汗珠。
这次探访,野牦牛的形象深入孟繁华的脑海,野牦牛体型的彪悍和凶猛,还有那奔跑的气势,赶走了一直徘徊在他笔下的家牦牛,“专攻野牦牛”,成为孟繁华开创自己艺术道路的启示之光。
朋友们都叫他“孟牦牛”
自从找到了自己绘画的主题和方向,孟繁华就和牦牛缠磨起来。研究家牦牛与野牦牛的差异,野牦牛的性格和脾气、野牦牛的生存环境。
一切关于牦牛的书、画和照片,孟繁华都想法设法收入囊中。为此,熟知孟繁华的朋友们,直接就叫他孟牦牛了。岁数小点的,就叫他牛哥。牛哥的确有一股子牛脾气,他画的牛便也自然有了野性之美。
水墨无骨牦牛画法, 让高原之舟的牦牛在寥寥数笔之间似要跃出宣纸,这不仅是技法问题,更要对牦牛的生活环境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为此,孟繁华多次前往阿里、藏北草原,与牧人们一同生活,细心观察牦牛的一举一动,他感受到牧人们对牦牛的挚爱感情。除此,孟繁华还要经常深入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这一拍摄野牦牛的天堂,感受高天厚土之间野牦牛的奔腾与安静,感受在高寒恶劣环境下野牦牛的守望与豁达。
渐渐的,孟繁华领悟到,野牦牛之魂不仅在无人区,更在这片雄浑的土地上。为了将野牦牛之魂展现在画卷之上,孟繁华开始研究青藏高原的地理、历史,藏族艺术史等能让他全面了解这片土地的东西。
有了这些体悟,野牦牛的精神开始流露,在鹅毛大雪中昂然行走的野牦牛,在湖水边凝视夕阳的野牦牛,在乌云密布下奔跃的野牦牛,在一片宣纸的白中如“骑兵天降的野牦牛……
孟繁华的水墨表达,就是让野牦牛这伟大的物种,在中国画里生活,让它的喜怒哀乐,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跃入你的眼里、心里,为你所铭刻、记忆。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