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恩朱格:“雇马事件”中的人心向背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晓明 崔士鑫 高启龙 温凯
分享到:    

背景资料

乌拉差:“乌拉”一词系突厥语,大约在元代传入藏区。“乌”意为徭役,“拉”意为掌管,“乌拉”即人民向统治者承担无偿劳役的意思。它是旧西藏等藏区封建领主农奴制下,农奴主对农奴的一种强制劳役。农奴领到一份差地便为领主提供劳役地租,如无偿地为领主耕种土地、修建房舍,供应柴草、背水、喂马等。

正文

从查拉松多到金岭乡,山势渐低,植被渐茂,风光无限。只是路很窄,路况较差,路的左边就是悬崖峭壁,让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我们“重走解放军进藏路”采访组到达金岭乡时,已是下午3点。金岭,藏语意为“欢乐林卡”,古代茶马古道经过这里到工布江达。该乡处于河谷地带,海拔3700多米,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气候温暖湿润,树木郁郁葱葱。在乡政府所在地玉贡股村,茂密的沙棘林就像一片片墨绿色的云朵萦绕在乡政府周围。村民的住房大都是石木结构,沿路而建,崭新而富有民族特色。一片片草地,就像绿色的地毯,在房前屋后恣意铺展。绿草茵茵,暖风轻柔,阳光灿烂,难道我们到了传说中的香巴拉?

来不及欣赏美景,我们就在金岭乡副乡长班久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赶往恩朱格村。在车上,我们才从班久口中得知,1951年十八军经过金岭时住过的恩朱格村,现在已改名为卓格村,离乡政府所在地只有5公里,共有46户、250人。

沿着金岭河边公路,一路流水潺潺,暖风轻吹,远望山峦叠翠,近看绿草如茵。一群群牛羊在不远处低头吃草,一派怡然恬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在卓格村,我们见到了45岁的村委会主任扎西顿珠,一个不善言辞、笑容满面的憨厚中年汉子。见到有客人来,扎西顿珠的妻子卓嘎忙前忙后地为我们打着酥油茶。

在扎西顿珠家,我们了解到,村民大都知道当年解放军来恩朱格村的事。扎西顿珠就听父亲说过藏军抢马的故事:1950年10月底,在昌都战役中漏网的藏军第4代本,途经边坝、恩朱格向嘉黎、太昭逃跑时,还不忘抢劫这一带老百姓的财物,他们家仅有的一点酥油和糌粑被藏军抢走,而恩朱格村,被藏军抢走了5匹马。

“我听父亲说,当时,那些马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却被藏军毫不留情地抢走了,村民们都很气愤,但是无可奈何。”扎西顿珠说。

关于那段往事,十八军先遣侦察科老战士王贵在《十八军先遣侦察科进藏纪实》一书中就有记载:王贵和战友吕超、格桑达瓦住在恩朱格村时的房东家就有一匹马被藏军抢走了。房东曾对他们说:“藏军第4代本现在逃到太昭去了,我的马就在那里,你们去太昭时,我很想跟你们一块儿去,把我的那匹马要回来。”

抢走了村民马匹的藏军,不久就受到了惩罚。

原来,与藏军第4代本一同驻扎在太昭的,还有原昌都总管拉鲁·次旺多吉。昌都战役后,拉鲁奉原西藏地方政府之命,常派藏军士兵为拉萨的噶厦政府和昌都的阿沛等官员,来回转送有关商谈同中央和平谈判等事的信件。

1951年3月中旬,一个送信的藏军士兵从太昭去昌都向阿沛送交噶厦政府有关和谈的重要文件,来到恩朱格村。按照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规定,有公务在身的藏军,每到一站,当地藏胞都必须无条件地支应马差,供藏军骑到下一站,如此一站一站地换马,一直骑到目的地。但是,这个送信的藏军士兵来到解放军已经进驻的恩朱格村时,不敢再趾高气扬,而是低声恳求群众为他提供马匹,并表示将付雇马费。而村民们不但拒绝给他雇马,还愤怒地质问藏军为什么要从恩朱格抢走老百姓的5匹马,并追问何时赔还。

送信的藏军士兵没雇到马,还碰了个钉子,无奈之下,只好找到解放军。当时的8连指导员葛衍德同吕超、王贵、格桑达瓦三人商量后,认为虽然藏军过去欺压百姓,抢走马匹,群众对他们有气是应该的,但是这次藏军是为原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和谈这件大事送信,如果没有马骑,就会耽误送信。因此,他们一起找到恩朱格村的几位村民代表谈话,想让村民雇马给藏军;还通过恩朱格村的涅巴(管事)对村民做思想工作,但村民们怎么都不愿意,指着藏军的鼻子愤怒地说:“你们先赔马我们才雇,不赔就坚决不雇。”那位藏军士兵觉得雇马无望,只好灰溜溜地步行离开。

后来,十八军先遣侦察科进一步研究决定,让格桑达瓦和王贵立即骑马,赶到附近的朗杰贡村,向刚进驻不久的154团3营赵衍祥营长报告此事。赵衍祥也认为需说服村民给送信藏军士兵雇马,最后说服了朗杰贡的“根保”(相当于保长)同意雇马。步行了半天路程的藏军士兵从朗杰贡骑马东去时,一再向赵营长表示感谢。

送信的藏军士兵居然要解放军帮助才能从村民手中雇到马,仅从这一件事,就能看出当时的人心向背。

“当时的藏军太坏了,村民们都不喜欢,都说解放军好。”扎西顿珠说。

从扎西顿珠家出来,记者见到他的母亲正在择芫根。这是一种长得特别像萝卜的农作物,当年十八军进藏时,没有粮食吃,就靠芫根度过粮荒。而如今,听班久说,老百姓生活好了,家家户户种的芫根,都拿来喂牲畜。

为详细了解当年十八军到恩朱格附近村庄的故事,我们又在班久的陪同下,来到恩朱格临近的通东村。通东村是个只有37户、224人的自然村。

通东村风景秀丽,一条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木栅栏围起的院落,种着一片片绿油油的芫根;青稞架上,搭着成片的青稞秸秆;一座座崭新的安居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阳光下,小村显得那么宁静、怡然。

见到加巴老人时,老人家正在盖房子,一块块打磨好的石料堆放在老房子周围,村民们正在帮忙砌墙。

“房子有7大间,一共要花13万多元。我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修建,现在已经修了一半了。在旧社会,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加巴老人对记者说。

60年前,加巴一家有5个兄弟姊妹,加上父母,一家7口人住在6间又矮又小的房子里。那时,他50多岁的父亲才旺和母亲仁增都要支乌拉差,虽然家里有牲畜,但要交税,一亩地要交24斤青稞,生活十分贫困。

据加巴老人回忆,他家还要给藏军准备马、草料、青稞等,接送藏政府官员,安排不好就要挨骂、挨打。大家都痛恨藏军,都不愿意支乌拉差,却又无可奈何。

“解放军来到恩朱格之后,从不打扰百姓,也不打骂村民,可惜没住多久就朝下一站走了。大家都依依不舍地朝解放军说‘亚姆、亚姆(再见)’,解放军走出很远了,大家还站在村口远远地望着……”加巴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据当地群众说,恩朱格是“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中“穷八站”的第一站,也是十八军进军拉萨比较难走的一段路程。

“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我们家有7口人,3个劳动力,采挖虫草,加上农业收入,全家的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加巴笑着说。

通东村支书白玛多吉告诉记者,以前的“穷八站”,早已变富了。通东村在金岭乡海拔最低,是金岭乡林业资源最丰富的一个村,村民靠采集林下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700多元,大多数村民都盖起了安居新房。

据班久介绍,金岭乡以农业为主,兼牧业、养殖业,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3745元。现在,全乡已开通了卫星电话、移动通讯信号站、网络、电视电话,还新办了一批乡(村)办企业,如藏猪养殖场、油菜子加工厂等,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