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西藏传统手工业进入“藏博会时代”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卢明文
分享到: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新的时代。而随着今年9月25日至9月27日,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简称藏博会)在拉萨的成功举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藏传统手工业正在进入“藏博会时代”。

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首届藏博会汇聚了全区文化艺术文物精品、特色旅游文化商品,是西藏旅游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现,是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充分展示。

在藏博会上,除了同类型的手工产品生产者相互交流之外,不同类型的产品也在互相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幕式、展览展示、主旨论坛、经贸洽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方位提升了西藏旅游、文化和特色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西藏传统手工产品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藏博会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西藏传统手工业开始走出封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扔掉“神秘”标签的时代。之所以称其为“藏博会时代”,是因为藏博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开启了西藏传统手工产品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

全新的“藏博会时代”对于西藏传统手工产品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具有民族地域性的特点,主要满足于当地居民的需要。比如藏式家具、邦典、藏装等日常用品都是满足本地的市场需求。除了发展较好的藏毯和藏药产业能有较大的销售市场外,绝大多数西藏传统工艺没有广泛的商品需求性,其民族特需性决定了市场空间的狭小。

西藏传统工艺的整个市场具有以销定产的特点。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传统工艺的生产依然停留在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只能以小量生产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无法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我们在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采访时发现,制作邦典的编织工具依然是几百年前用的极为简陋的机子。从制作流程上来讲,从原材料羊毛的梳理和捻线这一过程就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在完全手工条件下制作出来,耗费了大量时间,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生产能力低下。

虽然在现代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信息时代必然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西藏当然也不例外。藏族造纸技术比较能说明这一点。由于藏纸的制作原料和传统制作工艺的落后,产量有限,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纸张的大量需求,导致藏纸只能供寺院抄写经书,或者是满足游客的收藏意愿。

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阻碍传承的是缺乏传承人这一关键的原因。传统技艺的传承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培养,就唐卡而言,这种绘画技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制作一个成品也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极强的耐力和持久力,使得现在的年轻人积极性不高。此外,大多数的手工技艺是属于家传性质,没有系统的教材,导致失传。

藏族在青藏高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整体的“大文化”,不仅具有独特性,涵盖了藏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具有兼容性,包容和吸收了世界上优秀的文化。

如何保护这一“大文化”?

保护和开发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通过各方主体的积极配合和落实才能达到有效的开发与保护。其中,开发式保护是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通过市场推广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这种保护方式的优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有效地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困境。

而藏博会,正是西藏在传统手工业的开发式保护上走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