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藏地生活

记忆碎片 那些西藏往事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时光流逝,西藏以其特有的激情步伐一路向前,如今,当年父辈们留下的足迹逐渐变得模糊,拉萨城市的面貌也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们寻找记忆的碎片,也寻找曾经在此留下足迹的人,构成一道西藏的轨迹:古井、毛纺厂、果园、人民文化宫、农场与水电站。这是寻找回来的记忆。

我们行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人群中当我们和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们总是善意地对着我们微微地笑着。

我们在城市中寻找时光片段,我们总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声音告诉我们,他们曾是历史的推动者。

我们在城市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我们领悟到,城市的文化特质是和他们的性格分不开的,或者说他们就是我们城市的文化基因。他们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走近他们,就是走进了我们多姿多彩的“文化市象”。

res04_attpic_b47rief

阿牛次仁和他的老同事。

米林嘎玛农场

嘎玛农场是西藏的四大农场之一,是上世纪60年代十八军创立的。他曾以盛产红香蕉和黄香蕉苹果而闻名于世,这两个品种的苹果,上世纪70年代获得过西南地区果品金奖。当年拉萨许多单位都会在秋天派卡车去拉苹果,然后当作福利分发给职工。如今嘎玛农场苹果园的苹果树,由于老化,被全部砍掉,栽上了新的果树。

在砍伐农场老苹果树的时候,很多老职工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他们把整棵苹果树移栽在自家的院子里,以另一种方式留住过往。阿牛次仁是农场的老职工,也是农场的见证者,他最引以为傲的是吃过“场长苹果”,这是当年的场长从内地引进的品种,最后只成活了一棵。

劳动人民文化宫

原布宫广场西侧有一座灰白色的建筑——劳动人民文化宫,对于许多拉萨市民来说都不陌生。文化宫大礼堂1965年5月破土动工,当年8月30日竣工,它和宇拓路上的迎宾馆、经济委大楼等几处建筑一起,成为上世纪60年代拉萨的代表性建筑。

许多拉萨人都记得礼堂里镶嵌在天花板上的葵花顶灯和主席台两边的标语,市民张春霞说,从前她每次到文化宫看电影都会反复去读主席台两边的标语。2004年10月,布达拉宫广场第二次改造,文化宫礼堂被拆除。

澎波农场

十八军进藏后,掀起了建设新西藏的热潮,官兵们拿着锄头开始了开垦农田的生活。随后,“支青”(支援边疆的青年)们也陆续奔赴边疆,澎波农场应运而生,成为当时西藏最大的农场。1988年林周县城从北部的旁多搬迁到澎波。在澎波,现拉萨师校校长旺堆度过了人生最开始的22年时光。

res19_attpic_58brief

夺底水电站。

拉萨夺底水电站

夺底水电站是1925年强俄巴·仁增多吉修建的,是藏式四柱水电站,这是全中国第二座、西藏的第一座水电站;解放后重建的水电站是1956年10月开始发电的,三台机组,660千瓦。厂房是苏式建筑,门口有洋气的廊灯。由于机组严重老化,2006年12月电站彻底停止运行。如今还有一对藏族夫妻舍不得离开,成为了水电站的看护者。

res07_attpic_5brief

“高原牌”毛毯。

西藏毛纺厂

位于林芝八一镇的西藏毛纺厂,是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从上海把当地一家毛纺企业整体搬迁到西藏的。它的原材料来自遥远的藏北那曲,它的市场制面对当时人口很少的拉萨,这种违背吃长规律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红火了很久,厂里生产的熊猫图案的“高原牌”毛毯、雪花呢、毛线供不应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西藏毛纺厂逐渐衰败。

res19_attpic_58brief

“顶窟曲米”

“顶窟曲米”古井

在大昭寺周围,有名的古井就有4眼,而其中最有名的是“顶窟曲米”。“顶窟”的意思为“坑、洞”,“曲米”则是“自然涌出的水”。在藏历大年初一的早晨,拉萨的女人们会早早起床,来到“顶窟曲米”汲水,这时往往还会举行煨桑等仪式来敬水神。 顶窟曲米在大昭寺北,冲赛康附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