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韩书力 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015年03月21日 11:23    记者 刘峥
分享到:    

 

“小时候喜欢画画,总是把自己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去买纸和笔。一次攒了一个月,到荣宝斋去买纸,当我买好付钱时才发现少了两分钱,现在大家听到两分钱没人会在意,但那时候却是不少的,而且物品定价后是不讲价的,最后那位卖给我纸的崔师傅说:‘孩子,拿走吧,那两分钱我来出。’对于这位为我垫了两分钱的营业员,我一直心存感激,可能崔师傅他早不记得这事了,但我却记了一辈子。多年前曾去荣宝斋看过,得知他早已去世了。”韩书力伤感地说,“或许崔师傅一直不知道,当年他不经意间垫了两分钱的那个孩子,一直在西藏想念着他。”

而在西藏几十年,像这种类似的感动韩书力还有很多……

导语:

“藏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韩书力感慨地说,“只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在西藏几十年,我经历了很多,也结识了一些在危难关头我们互伸援手的朋友,他们中有很多是可以以性命相托的兄弟,他们比我创作的任何一幅作品都更让我珍惜,更令我满足。”

简朴的家 彰显了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已经在西藏生活了40年的韩书力,在自治区文联大院内有一个简朴的家,家里除了书画,几乎就没有别的家当了。

韩书力家的院子里,种着桃树、苹果树、银杏树、玫瑰等,最让人惊讶的竟然还种着花椒树和香椿树。花椒树上结满了累累的青花椒,香椿树靠下方的嫩枝芽都有被采摘过的痕迹。

走进房间,到处都是书画。那些书画有韩书力自己写的和画的,也有一些和绘画及文学相关的。

韩书力说:“现在少多了,去年我请人搬了一大车,送给西藏大学艺术系图书馆了——我觉得这样那些书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客厅茶几上的托盘里,铺满了鲜红的玫瑰花瓣,那是韩书力从自己院子里采摘的,他说他喜欢闻那花瓣的香味,自家种的比外面买的更香。

韩书力对现代的东西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不会用电脑,不爱看电视,手机仅限于接电话和打电话。而他对收音机却情有独钟,按韩书力的话说,听收音机不会耽误画画。

韩书力家的客厅里,有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没有插上电源线的电脑,“电脑是中国文联给配的,但我从来不用,也不会用。其实电视机也是摆设,我从来不开,了解信息我都是通过收音机,因为听新闻不影响画画,而看新闻就不行。”

所以,在韩书力家的客厅、画室和卧室里,他都可以随手摸到了解外部信息的收音机,有时候外出散步也会拿着收音机边走边听。

韩书力的家似乎很不像家——没有像样的家具和摆设,连床铺也像临时租住的感觉。但这房子却是韩书力自己买了产权的,这是他退休后依然会留在西藏的最好表达。

 

心中楷模 敬献着哈达的周恩来画像

韩书力家客厅正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周恩来的照片。这幅照片是韩书力进藏时带来的,连这幅照片的拍摄背景韩书力都了如指掌——照片的作者是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1973年,洛迪先生作为意大利《时代》周刊的记者,随同意大利外长朱塞佩·梅迪奇访华。尽管此次接见前意大利使馆向洛迪等记者叮嘱,不允许携带照相机,但他却向意大利驻华大使撒了个谎,悄悄地带上了照相机。这幅照片首先刊登在意大利《时代》周刊上,并占了中心页整整两页篇幅。照片的艺术感染力和政治效果,很快为人们所关注。1974年,该幅照片荣获美国最有名的新闻照片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认识世界奖”。这幅照片的授奖原因是:照片逼真地刻画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用光、构图都有独到之处,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

韩书力很喜欢周恩来,也很喜欢这张照片,所以这张照片一直跟随了他几十年。

到过韩书力家的人会习惯性问起他为什么挂着周恩来的画像,这让韩书力很不理解,“喜欢、欣赏,甚至崇拜一个人很正常,没什么可以解释的。我自己没有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不存在什么感恩,但总理的光辉人格大家都熟悉,总理的人格魅力是我所欣赏和崇拜的。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我对这一点毫不怀疑,我取得今天的成绩也和我做人的原则有关,所以说周总理是我心中的楷模,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藏汉情谊 几十年的交往结成生死之交

在西藏几十年,为了采风,韩书力徒步、骑马、搭车,走遍了西藏76县中的73个,几千个村镇、牧场和形形色色的农牧民都成了他画笔下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我们每次下乡都有车了,减少了一份辛苦。”韩书力满足地说。

让韩书力满足的还有,几十年里,他结识了很多的藏族朋友,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但都是很铁的那种哥们似的朋友。

“当年,我住农牧民家中时,他们很多时候会额外给我煮个鸡蛋。”韩书力很动情地说,“用现在时髦的说法那可是真正的绿色食物,在草原上吃草吃虫子长大的鸡,下的蛋真的很香。当年鸡蛋很稀缺,农牧民家里也有老人孩子,他们完全可以留给自家人吃,但他们却毫不心疼地给了我,那份朴实的真诚比我吃到鸡蛋还让人感动。”

“藏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韩书力感慨地说,“只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在藏几十年,我经历了很多,也结识了一些在危难关头互伸援手的朋友。他们中有很多是可以以性命相托的兄弟,他们比我创作的任何一幅作品都更让我珍惜,更令我满足。”

1984年,韩书力和一些画家组成6个人小分队,到西藏阿里古格王朝遗址考察。到阿里和日喀则接壤帕羊区时,卡车陷到了河里,“两个同伴步行几十公里到城里搬救兵,日喀则建筑队的20多个藏族工人一起把我们的车拖上来了。这么多年,下乡时,每当我们遇到困难,藏族群众都会无条件地提供救助,我们表示感谢的方式,就是帮他们拍张合影送过去。”

所以这么多年里,韩书力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再次经过曾经被救援过的村庄或农家,他都会下车到人家家里坐坐,问候一下,“这是感恩,更是礼貌,他们的救援对我来说是救命的,我不能忘了他们。”韩书力动情地说。

 

大家风范 感恩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60多岁的韩书力一路走来,他觉得自己有很多人和事值得他感恩。

“小时候喜欢画画,总是把自己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去买纸和笔。一次攒了一个月,到荣宝斋去买纸,当我买好付钱时才发现少了两分钱,现在大家听到两分钱没人会在意,但那时候却是不少的,而且物品定价后是不讲价的,最后那位卖给我纸的崔师傅说:‘孩子,拿走吧,那两分钱我来出。’对于这位为我垫了两分钱的营业员,我一直心存感激,可能崔师傅他早不记得这事了,但我却记了一辈子。多年前曾去荣宝斋看过,得知他早已去世了。”韩书力伤感地说,“或许崔师傅一直不知道,当年他不经意间垫了两分钱的那个孩子,一直在西藏想念着他。”

韩书力还感谢推荐他到西藏的那位老师和他的母校,没有老师的推荐他到不了西藏,没有母校的宽容他可能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

韩书力还感谢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年他表达了想留在西藏的意愿,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面到中央美术学院协调,然后办好一切相关手续。

韩书力略显愧疚地说:“我对母校还是充满歉意的,当年他们为了留我,在我到西藏工作后,他们为我把学校的宿舍留了近一年——表示随时欢迎我回去。”

韩书力还感谢西藏的山山水水和那些朴实的人,“是这里的一切滋养了我,如果我不到西藏,就不会有韩氏墨画和布面重彩,最起码布面重彩会晚些年才能面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