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文联通往北京西路那个不知名的小巷里,每天下午6时许,总会走着一位戴着帽子、衣着简朴、步履匆匆的老人,他像是在思考,又像是要去急着办一件事,其实知情的人都知道,他那是在散步。除了走得快,他和其他老人没有什么区别,而这位连散步都是步履如风的老人,就是名扬中外的著名画家——韩氏墨画和布面重彩的创始人。
说是老人,其实1948年出生的韩书力并不显老,特别是他那走路的速度,似乎连年轻人都无法能及。韩书力说:“走路快,这么多年习惯了。”
步履匆匆的韩书力,就是迈着这样的步幅,在西藏一走就是40年。
国庆期间,“韩书力进藏40年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韩书力进藏40年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韩书力老师现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为了艺术他几乎付出了一切,他对事业的执着、对西藏的热爱,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就像他的老师中国绘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和夫人所说,‘韩书力是嫁给了西藏,嫁给了西藏文化’,他总是在考虑能给予西藏什么,能为西藏做些什么。再艰苦的条件从来不觉得苦,忍受着寂寞,为培养西藏的艺术人才甘于奉献,为开阔西藏艺术的视野和拓展西藏绘画艺术的市场奔波劳碌。他口头上从来不谈‘老西藏精神’,但他始终是‘老西藏精神’的践行者。”已在西藏艺术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张鹰说,“他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不是客气,是我发自内心的话。”
不经意间 一头撞进西藏的怀抱
1948年出生的韩书力,小学时喜欢画画,加上老师的鼓励,没想到这个兴趣竟成了他一生的职业。
小学毕业后,韩书力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又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我的运气真的很好。”韩书力说,“在我前面一届,中央美院没有招生,在我后面一届,因为文革招生后又没有开班,所以说我的运气很好,否则不知道会耽误多少年。”
毕业后,韩书力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东北,来到黑龙江建设兵团。
东北广袤的黑土地没有埋没韩书力这个艺术人才,“当时属于军事化管理,我们团部有什么宣传板报之类的,都是我来做,而真正让我小有成就感的是在全军美术展上获奖——也可以说是扬名了吧。”韩书力谦逊地说。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连环画报》、《美术杂志》等一些文艺性刊物的复刊,给了有着良好美术专业素养的韩书力机会。
“当年,我在黑龙江建设兵团接了一个《连环画报》的约稿,在我回北京送画稿时,原来美院附中的一位老师推荐我到西藏,协助当时的西藏民族宫搞关于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展览。于是,25岁的我便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杨以中老师来到了西藏。”韩书力说,“我能到西藏,还是因为我运气好,当时很多专业人士还在靠边站,不然,这么重大的事是轮不上我的。就这样,不经意间我就一头撞进了西藏,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临时借调,竟让我在西藏待了40年。”
生活感悟 越了解西藏越会仰视她
“越了解西藏,你才会越对他产生敬畏。”这是韩书力经常说的话。
“最初,我是带着俯视的心态来西藏的。”韩书力说,“真的是这样,那时候我是从北京来的,说实话心里真的还是有那么一丝优越感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西藏的了解,韩书力开始放下优越感,平视西藏了。
“西藏的雄川大山让我改变了自己,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各地区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吸引并感染着我,为我提供了极好的创作源泉。”
韩书力充满谦卑地说,“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对藏文化的深入了解,慢慢地,我对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连西藏的缺氧环境都成了我所习惯的生活,到内地去我会醉氧,大脑反应不好,回到西藏才能思维敏捷。于是,不知不觉间我对西藏充满了敬意,所以,折服了我的西藏最终让我开始仰视她。”
在藏40年,韩书力从俯视西藏到平视西藏,最终到仰视西藏,其实这也是他对西藏的爱一步步加深的结果。
“别人都以为我在西藏待了这么多年,是西藏需要我,每次我都会郑重其事地解释——不是西藏需要我,是我离不开西藏这片净土,离开了西藏,我自己会枯竭,我的艺术源泉也会枯竭。北京是我的故乡,但西藏却是我的精神家园。”韩书力的言辞中透露着对西藏的炽爱。
甘于奉献 为推广西藏艺术不遗余力
在藏几十年,韩书力除了自己创作,更是致力于推广西藏绘画艺术,对西藏青年画家为代表的西藏当代艺术更是全力支持。
“现在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内外也有了一些人脉关系和推广渠道,我一直在尽力为我们西藏的绘画艺术做事,为推出西藏艺术届的年轻人做事,我希望西藏的绘画艺术后继有人。”韩书力说。
韩书力这种为西藏艺术默默奉献的精神,时时都在付诸行动,于是就有了1994年,澳门胡氏集团董事长胡顺谦先生出资设立的“韩书力创作基金”,用于支持藏族画家艺术活动,这是韩书力的名人效应为西藏画坛谋得的福利;就有了1999年“韩书力、巴玛扎西双人展”巴黎的画展;就有了2000年“靳尚谊、韩书力双人展”北京的画展;就有了2001年“韩书力、扎西次仁双人展”……
这些画展很明显——就是提携新人。
为了推广西藏艺术,韩书力带领大家一起举办了“魅力西藏”——首届北京品众西藏油画展,还举办了“烈日西藏”、“大美西藏”等一系列西藏当代艺术展。西藏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嘎德、巴玛扎西、靳尚谊等人逐渐为国内外所熟知,西藏的绘画艺术也慢慢被国内外所关注。
唐卡是西藏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韩书力也非常关注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2012年全国两会代表,他抓住机会,用提案呼吁成立中国西藏唐卡艺术中心。韩书力说:“建立唐卡艺术中心,第一,可以维护唐卡画家、民间画家的基本权益;第二,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当代的唐卡艺术成果很好的对外介绍、对外展示。西藏自治区有条件,也应该做这个工作,我们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东西。”
出离愤怒 没有著名作品的著名画家太多
近些年画坛的一些现象让韩书力很无奈,简直达到了出离愤怒的地步。所以在他的客厅里,有一幅他自己书写的感悟之作:“善取不如善舍,做人作画同理。”这幅作品韩书力很满意,所以有人出高价购买它也不卖。
“现在的著名画家太多了,我说的是只那些没有著名作品的著名画家。”说起这事韩书力似乎就来气,“没有什么作品,但名片上头衔一大串,参加各种活动宣扬自己,但从来不拿作品炫耀。他们似乎不知道,真正的大家是没有那些繁琐的头衔的,大家靠作品、靠实力出名,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好的头衔。像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现在大家说起他们时,谁会在前面加上一大串头衔。我现在看明白了,越是头衔多的人,越是没本事、没作品的人,著名不著名不是你自己说了算,也不是你名片上罗列了就算的,得拿作品说话。”
“所以,我时常在提醒我们的年轻人,要沉下心来修炼自己。”韩书力说,“学习绘画也和做其他事一样,做事先做好人,坚守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底线,做到荣辱不惊,如果太浮夸,甚至为几千甚至几万块钱去做那些失去自我的事,那会把自己给毁了。我时常教导年轻人,现在我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作品在市场上的成绩也不错,但我从没有把自己当作名家——艺无止境,最起码我觉得经过历练,我会做得比现在更好。我时常告诫年轻人,不要去羡慕别人一幅画拍卖了多少钱,拍卖是第二市场,那里饱含泡沫,不是艺术品真正地价值体现,与其失去自我赚小钱,不如坚持自我以后赚大钱。只要你们钻进去,以后的成绩会比我好,作品比我的作品价值还高。不说我倚老卖老,我们年轻人还是给我面子,还是很听我这些发至内心的话的。不过能说这些话首先是我自己先做到了,否则也没有说服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