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藏地文明的雅砻河在此缓缓流过,意为增长之山的丕惹山则在身后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神奇。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绝佳的风水之地,藏地天骄松赞干布的垂青让它成为了历代藏王的安息之地。
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它原有的名字,只是将这片埋葬了从第29到第40的十余位吐蕃赞布的风水之地成为藏王墓。
如果您有兴趣查一下吐蕃王朝或是西藏的历史,书上或是网上的文字都会告诉您:在吐蕃王朝的历史上,一共有42位藏王,但实际上能真正称为藏王的其实并没用那么多。因为直到公元629年,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吐蕃,这个从雅砻河谷走出的山南部落,才真正成为了整个青藏高原的统治者。而直到此时,赞普,这个意为雄强男子的吐蕃王号,才代表了藏地独一无二的君主。因此,从松赞干布到末世赞普朗达玛的八代十位赞普才是名副其实的藏王。这就如同我们在计算一个王朝的皇帝时,总不会将开国之君的各位先主计算在内吧,哪怕这些或是农民,或是贵族的人都在入土N年之后被冠以皇帝称号,但那都不过是“孝子贤孙们”自抬身价的追封而已。
在这些藏王,除了最后两位因内乱而死于非命的热巴坚王和朗达玛以外,所有吐蕃王朝的赞普们都将自己身后的安息之地选在了这片故乡所在的风水宝地。
藏王墓位于山南琼结县的西南方,距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有约1个小时的车程。想从山南到藏王墓,有两个方法,一是坐班车到琼结,然后步行过去,这是穷人的方法,步行距离不算长,只需不到1个小时,从山南到琼结的班车票价10元,但数量并不多,因此何时能到,何时能回就都是未知数了;二是从山南包车直达藏王墓,这当然是比较花钱的方法,来回需150元(这是我在山南问到得最低价格),但胜在方便。至于我,当然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因为我想用自己的脚步去走进藏王墓,走进松赞干布的坟茔,走进这片历经千年风雨的神奇土地。
车到琼结县,远方高耸的山峰就已吸引了我的注意。光秃秃的山脊之上,依稀可见一段坍塌风化的墙体,几座没有屋顶的破损小屋,却不知它们是何功能,更无法知晓它们何时所建,何时被毁。但山间的小路与经幡告诉我,这也许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并不知晓藏语的我,尽力找到了两位在此生活的汉人,但得到的回答均是:不知道,甚至他们和他们的朋友都没有兴趣去关心这些抬头即见的废墟。也许是我的好奇心太重了,但我总以为这段逐渐逝去的城墙,也许就是当年藏王陵园的外围城郭。但谁又能知道呢?就如同琼结,这座只有一条街道的县城,又有谁会记得这里曾经是吐蕃的都城,从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到第十四代赞普伊肖列在琼结先后修建了达孜、桂孜、杨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则崩都六座宫殿,成为自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之后第二座吐蕃王宫。干燥的山风已经带走了全部的秘密与记忆,只在身边的旷野之上留下了美丽的野花与田野。
而田野上凸起的土包就是藏王们长眠的陵墓,虽说如今的藏王墓只是公元9世纪奴隶起义被毁后重建的衣冠冢,但千年的风沙依然在这些土墩之上带走了属于历史的记忆,也留下了岁月凝结的苍凉。
如今开放参观的藏王们是吐蕃王朝开国之主松赞干布的陵墓。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墓名既是西藏特殊民族文化的反映,也算是对这位对汉藏两民族和平发展,文化交流做过贡献的一代雄主的某种敬意吧。
曲折的步道,将我的脚步带上了这座历经千年的方土丘。因从小喜欢历史的原因,我走过的皇陵王墓已然不少。每一次行走在肃穆而苍凉的墓道上,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感觉。如今,我的脚步则踏上了雪域高原上的千年皇陵。
不同于内地皇陵人山人海的旅游者和生意人,藏王墓上没有了游人的身影。通向蓝天的碎石路上只有这对刚刚朝圣而下的母子。顽皮的小孩似乎还不愿从藏王的坟茔之上离去,即使已经身在妈妈的背上,还在叫嚷着留下。
如今,在松赞干布的陵寝之上,建有一座供人祭祀朝拜的殿宇。虽为后人重建,但山南的风沙依然在白色的砖墙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只有房顶上的经筒与法器还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殿宇之前是巨大的香炉,但即使是被写满了经文的石碑所包围,炉内却不见有熊熊的烈火和正在升起的桑烟,相比起我们汉民族对于帝王将相的崇拜追捧,笃信佛教的藏民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祈愿和祝福去献予那永生的佛主而非那些同样有生老病死的人间君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然改作寺庙的雍布拉康上信众如潮,而藏王墓上却是门可罗雀。
走进这并不高大的白色院墙,发现在这不大的天地中,还有一轮红日与我相伴。也许,只有这早已孤独了万亿年的太阳,才会将一丝同情的光芒给予这座千年的坟茔,也让我这位从万里之外而来的游客亲眼见到了阳光、蓝天、经幡、经轮、经筒共同谱写的美丽。
真喜欢这片蓝天的纯净,这份白云的纯洁,当他们与五彩的经幡、黄红两色的砖墙交相呼应时,世间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而美丽。也让阴黑、神秘的殿宇内所供奉的一代藏王松赞干布多了几分贴近自然的人性。
当我走出殿宇,独自站在松赞干布的陵寝之上时,只有远处隐约飘来的纯朴歌声陪我在这方不大的平台之上,独自欣赏着这藏王们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
串起的经幡环绕了大半个方形的土丘,为陵墓装点上了属于信仰的色彩。
透过飘扬的五彩,我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绿野,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在田野山峦间的村庄。
听说,在这片旷野上,一共长眠着12为吐蕃的赞普,而如今依稀看见的共有9个藏王的陵寝。也许其中的一些已在千年的风沙下慢慢地化为了平原之上的一捧黄沙,也许它们只是与身后的丘陵相依相随而使我们这些后人难以辨认。但这些对我都无关紧要,因为我连这据说可以辨认的9座陵寝也无法看清,更别说去考证它们究竟一一属谁。也许这些藏王们也在享受这份无人打扰的清宁与孤独。
再见了,松赞干布,也许有一天我还会来看你,听你说你以前的故事。
再见了,藏王墓,也许有一天我还会来到这里,在黄土与经幡间去翻读那段尘封的历史。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