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笔记中的西藏
韩殿东、马元明和蒋志群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说,有关清代西藏的史料,多见于《清史稿》《清实录》《东华录》《东华绿录》等正史。另有后人整理、点校的数十本清代笔记,也将西藏纳入关注的对象。清代笔记卷帙浩瀚、内容丰富,记载了大量有关西藏的史料。这些笔记既可以与《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相互印证,也可补正史之不足。笔记中的史料涉及清政府数次用兵西藏、驻藏大臣设置、章嘉呼图克图等内容,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鲜明的国家主权意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也为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清代的一系列治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试论《乐论》诗性言说的特点
张学海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说,《乐论》是藏族古代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13世纪西藏音乐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藏族古代音乐创作和表演思想,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一般美学规律,至今仍对藏族的音乐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作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四代祖师,精通五明,更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为祖国统一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乐论》是他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在藏族文化史上被后代的藏族学者反复注疏和阐释,成为藏族音乐理论的经典。《乐论》用诗歌的形式,采用大量的形象举例和丰富的比喻手法,阐述了音乐的基本规律,使《乐论》形象化,引发人们的想象,反映了藏族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人文思想对音乐的影响。
宋代藏族部落地区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
陈武强在《西藏研究》2013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说,宋辽夏金时期,吐蕃诸部散居于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地,人口众多。到宋以后,吐蕃势力日渐强大,它们由极端分散、各自为政逐步走向统一,形成了若干地方割据集团,其中西凉吐蕃六谷部落联盟和河湟唃厮啰政权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因此,从宋真宗时期起,宋庭经制吐蕃藏族部落地区,极尽抚绥之策,除了在政治、经济上“授之以爵”、“悦之以利”之外,在对待藏区部落族际、族间诸多矛盾纠纷时,遵从藏民族传统习俗,以藏族部落习惯法和“和断”解决为原则。但随着中央政府对藏区统治的逐步深入也对其进行了改革,即逐渐加大国家制定法取代藏族部落习惯法的力度,以期实现藏区法制同一化的格局。
藏地纪录片的影像传播与文化阐释
熊迅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如何以各种形式在文化多元的世界中有效地传播藏文化,从而增进不同族群间的互相了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另一方面,如何发现和阐释藏地文化传统的结构和意义,从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开发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是多个学科都在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文章透过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以数部藏地纪录片为例,把它们置入到近30年来的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分析其影像传播的类型特征和变迁路径。作为传播形态,不同的藏地纪录片在观察视角、制作方式和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丰富的维度;作为文化阐释的影像文本,藏地纪录片既以具象方式描述文化特征,又以符号的方式表现文化价值,具有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功能。
藏族传统天文历算的形成与发展
索郎桑姆和格朗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是以原始的藏族天文学——物候历为基础,印度时轮历为主体,五行运算和时宪历以及周边其它地区历法为补充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日月星辰等基本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和宇宙的结构与发展变化。西藏传统天文学通过对太阳、月球和五星及天象的观测,已经确定了更加精确的时间和历法,这其实也是现代天文学中的天体测量学研究的内容。另外传统天文学对日、月、五星和地球的研究越来越清楚,这也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西藏传统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为我们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