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宗喀吉日山下的守望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wb090710041

十四世达赖喇嘛故居

67岁的公保扎西老人在院落北面的二层木楼上清扫灰尘,眼睛却时不时地望向不远处形似卧狮、被白雪覆盖的宗喀吉日山,这座山是当地群众心中的神山——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就出生在山下一个叫“红崖村”的小山村里。

如今,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的故居依然保持着古朴的藏式风格,每天,附近村落里的藏族群众都会来到这座院落的佛堂里朝拜,袅袅桑烟飘起时,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才显得与众不同。对于公保扎西来说,他的一生与这座院落紧紧连在一起。守护院落、接待各地僧众及旅游来客,成为他最主要的工作。

红崖村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平安县石灰窑乡,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于1935年出生于此。在这个山村里,他度过了被认定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之前的4年时光。1955年,达赖喇嘛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返回西藏,途经家乡时略作停留,这是公保扎西第一次见到堂舅——藏传佛教中地位崇高的转世活佛达赖喇嘛。当时年仅8岁的他说什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付出许多时光为这位亲人守望。

公保扎西一直居住在红崖村,幼年时就从老人口中得知,自家的四合院是1943年达赖喇嘛在拉萨布达拉殿坐床后政府拨款修建的,一共4个院子140余间房屋,两个作为达赖喇嘛公馆,两个归他家居住。

“所有房屋在‘文革’中都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依照原来的样子做了一些重建工作,但全面恢复重建达赖故居已是80年代中期。”公保扎西说。

1985年,即达赖喇嘛叛离祖国、开始流亡生涯26年后,国家拨款34万元重建达赖故居,经过一年多的加工营造,一座占地1400多平方米,富有藏传佛教特色的藏式建筑群拔地而起。为了保证建筑质量,政府从浙江聘请了木雕高手,从塔尔寺邀请了著名的油漆、彩绘僧人参加建设。因而,新建筑除样式与原建筑完全一致外,其雕刻、油漆和彩绘都比原建筑精致、考究。

走进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的院落,现有三排平房、一座红色二层小木楼、一座黄墙金顶的经堂。木楼窗外,正对着海拔4000多米的宗喀吉日山。在为堂舅布置的佛堂里,公保扎西坚持每天诵经跪拜,熏香清扫,还不时为长明灯添上酥油。

“后来两次见到舅舅是1990年和1993年,我和妻子儿女到印度达兰萨拉看望达赖喇嘛,还带回了受赐的照片、法衣、法器、唐卡和佛像等。”满头白发和深深的皱纹书写岁月痕迹,如今的公保扎西腿脚已不灵便,但他思维依然清晰:“当时中国政府投资在达赖喇嘛故居建起了小学,我担任校长,得知这一消息,舅舅表示传授知识是崇高的职业,鼓励我好好工作,不要亏了娃娃。”公保扎西自1998年起担任平安县政协副主席,还是青海省政协委员。他的炕头上放着一本《青海文史资料集萃·人物》。“我读历史,也关心时事,每次和远在印度的亲属通电话,我都说说自家的生活,村子里的变化。”公保扎西说。

在公保扎西看来,中国是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候了。对比民国时期马步芳家族在青海滥施刑罚,随意杀人的历史,对比“文革”时期自己被迫放弃学业回乡务农的贫困动荡,他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水电早都通上了,吃得好、穿得好,民族歧视、宗教限制都根本不存在,最近‘两会’中又提出进一步‘尊重保障人权’,只要遵纪守法,可以自由做任何想做的事。”

世纪90年代以来,红崖村和青海省大多数农村共同享受到了中国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人畜饮水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医疗保险等惠民政策。在国家扶持下,村里有了出山的公路,很多农户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家里通了水、电、气,还有几户人家接上了宽带网络。

采访中,几乎所有红崖村村民都希望“家庭平安和谐,日子越过越富裕”,公保扎西却说:“我老了,我那些在异国他乡的亲人弟兄们也老了,我只希望早一天亲人相聚,故乡不管怎么变,家始终在这里,今天见面好过明天见。”

说话间,老人又抬头望向不远处的神山:“宗喀吉日神山千万年常在,它见证历史风云,看过世间人情,它每天守在那里,懂我的心思”公保扎西说。

(作者:张进林 王大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