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是千三百多年前唐王朝、吐蕃王朝频繁往来的一条古道。东起唐都长安(今西安市),西至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市),全长三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个省(区)。它是祖国内地和西部边疆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团结合作的一条纽带,是藏汉两族人民共同建立的“黄金桥”。自公元634年起至846年吐蕃王朝瓦解这二百一十三年间,双方形成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融洽关系。在唐代浩瀚的诗歌中,有大量反映这种交往的诗歌,正是这一时期真实的写照。为了继承和发扬藏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亲密来往的优良传统,笔者拟在本文中通过这条传播友谊的古道上留下的诸多诗歌,分析论述藏汉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亲密关系。并以此来赞颂那些为藏汉民族的团结友好做出巨大贡献者。
一
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祖国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是青藏高原上的主人。远在公元前,藏族的祖先就同汉族的祖先有了多方面的交往。到了七、八世纪时,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七世纪初,在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而强盛的王朝,而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尊为“天可汗”,“入贡”、“请婚”的使节络绎于唐蕃大道。在这一历史潮流推动下,松赞干布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派遣使臣奉表请婚。正如恩格斯说:“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公主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当时唐王室与兄弟民族首领联姻,是政治交往的一种表现。
在唐蕃交往中,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的两次汉藏联婚,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两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日趋紧密。两位公主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西藏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藏汉人民把它看作是传统友谊的象征。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描写这一事件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现在能看到的是《全唐诗》中,唐中宗景龙年间,吐蕃赞普弃隶缩赞遣使者去长安求婚,中宗封宗室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为金成公主,许嫁赞普。景龙四年(公元七一O年)正月,金城公主经青海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大道入藏,唐中宗率百官亲送到始平县(今西安市西)饯别。宴会上,中宗向吐蕃使者诉说公主是幼孩,割慈远嫁的挚情,令群臣赋诗送金城公主,其送亲行列之大和经济文化交流之盛,仅次于六十九年前的文成公主。所以留下了不少奉和送金城公主的诗。现录几首于下:
其一 徐彦伯《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凤扆怜箫曲,鸾闺念掌珠。
羌庭遥筑馆,庙策重和亲。
星转银河夕,花移玉树春。
圣心凄送远,留跸望征尘。
当时许多大臣都赋了诗,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全诗表达了唐王室送别金城公主时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但其第四句“庙策重和亲”点明了金城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原因,说明了金城公主入藏不是一般的男婚女嫁的婚姻事件。朝廷的“庙策”是通过将自己的“掌上明珠”与吐蕃赞普联姻来加强与吐蕃政权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从吐蕃王朝来说,通过和金城公主的联姻,试图借助唐朝国威的影响,来巩固政权,提高威信。所以“公主入蕃进一步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支援吐蕃赞普稳定了吐蕃社会动荡不安局面”。
其二 张说
青海和亲日,演星出降时。
戎王子婿礼,汉国舅家慈。
春野开离宴,云天起别词。
空弹马上曲,讵减凤楼思。
此诗反映出,唐蕃联姻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汉藏团结,进一步巩固唐蕃间的“甥舅”关系。事实的发展也正是这样。在金城公主入藏二十年后(公元七三O年)弃隶缩赞向唐皇上表中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其三 阎朝隐
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
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
卤薄山川阔,琵琶道路长。
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诗中“甥舅”是指吐蕃赞普与唐朝皇帝。“重亲”、“厚义”表现唐蕃双方从上到下对公主入藏联姻的重视,通过联姻以加强汉藏民族的友好关系,以及改善唐蕃关系所作出的努力。
其四 苏(廴顷)
帝女出天津,和戎转罽轮。
川经断肠望,地与析支邻。
奏曲风嘶马,衔悲月伴人。
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
此诗出表达了对两国之间和睦相处,化干戈为玉帛的向往。
总之,两位公主的入蕃联姻,如历代统治阶级之间所实行的“和亲”政策一样,主要是一种满足双方政治需要的“政治行为”。但是,这种“政治行为”却在客观上给藏汉民族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上的深远影响。
自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后,汉藏人民联系更加密切。在民间表现为传统的茶马贸易等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两个政权之间,则通过互派使臣的形式来发展友好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从吐蕃第一次遣使(公元六三四年)到吐蕃灭亡(八四二年)的二百零九年间,唐蕃互派使臣达一百九十多次”。使臣往返的频繁,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正是由于这种友好往来的长期发展,加之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所以汉藏两兄弟自然的形成“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