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里,关于文成公主的史料记载极少,除了知道她是宗室之女,生于625年,680年去世,其他信息少得可怜。文成公主身世如何?真实姓名又是什么?松赞干布(617-650年)去世之后,她又在哪里?这些,我们都很难知晓。然而,她的丰功伟绩却在民间广泛传诵。
怀着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好奇与崇敬,我们开始了这场穿越千年的“访问”,在三秦大地寻找文成公主以及唐蕃交往的历史遗迹。在最近一个多月里,我们先后考察了古都西安、法门寺、昭陵、乾陵等地,同时拜访了西北大学李建超,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胡戟,西藏民族学院顾祖成、索南才让等历史学教授。
1300多年前,一位女子背负着和亲的使命,从古都西安出发,途经6000多华里,历时一年之久,到达拉萨。她给西藏带去了种子、佛教、医药、建筑、服饰等先进的生产和文化,架起了汉藏友好交往的第一架桥梁,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藏族同胞的爱戴和敬仰。这位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寺庙受后人供拜的女性。
第3站:昭陵 松赞干布像石座今犹在
从法门寺归来,我们访问的第三站是位于礼泉县的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在这两个曾与文成公主最亲近的人身边,我们想寻得一丝唐蕃交往的痕迹。通往陵墓的大道两边有许多碑文,我们驻足仔细阅读碑文,发现许多有关唐蕃和亲的信息。北司马门遗址保护纪事碑上刻道:“唐贞观八年,吐蕃遣使求婚。” “唐贞观十二年,吐蕃再提通婚要求。” “唐贞观十四年,吐蕃使臣禄东赞到长安,唐许以文成公主嫁赞普。” “唐贞观十五年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赴吐蕃。”
沿着坡道拾级而上,我们看到祭坛东西两侧复制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旁边原来陈列着14国酋长石像,这些石像代表着11个民族,14个国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石像就在其中。可惜,多数石像现已不见踪影,个别石像及松赞干布像的石像基座,则于2009年从此处移入昭陵博物馆内。我们在博物馆内看到,虽然松赞干布石像基座有一点残损,但正面偏上方用隶书阴刻的“蕃赞府”三个字还清晰可见。原来,我们现在称呼吐蕃首领为“赞普”,唐时的音译则是“赞府”。
据刘向阳先生在《唐代帝王陵墓》中考证,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命人雕刻其石像,列置于昭陵,“以褒彰他缔结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关系的功绩和对汉藏两族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昭陵博物馆,我们目视着这尊保存了1300多年、历经风雨沧桑的石像基座,想象着石座上站立的松赞干布,他一定高大强壮,充满智慧,眉宇间透露出自信的锋芒。
王双怀教授告诉我们:“松赞干布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横空出世。过去的青藏高原是比较松散的,像是一盘散沙。但是青藏高原在松赞干布出现之后,很快地凝聚团结,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吐蕃领袖人物。”虽然松赞干布一生未曾到过长安,但是自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两族的社会文化交流显著加强,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参与了昭陵六骏的雕刻,他的绘画《步辇图》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古代艺术珍品,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贞观十四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为松赞干布请婚时的情景。画面中唐太宗面目清俊,目光深邃,神情庄重,而禄东赞诚挚谦恭,持重有礼。它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是汉藏和亲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而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拉萨专门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布达拉宫。
第4站:乾陵 尊蕃臣石像立于门阙之前
我们访问的第四站,是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梁山之顶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高大的门阙遗址前,引起我们最多关注的是那61尊蕃臣石像,他们在此已经恭立了1300多年。这些石像皆真人一般大小,多数身穿圆领或翻领紧袖武士袍,双手拢袖或持笏于胸前,腰束革袋,或拴鱼袋(唐代官员的随身鱼符)。可惜的是,经历千年的日晒雨淋,这些石像已经残缺不全,大多数石像的头不见了踪影。据文献记载,最初,这61座蕃臣石像背部刻有国名、族别、官职、衔爵和姓名,但由于千年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在大部分已分辨不清。据刘向阳先生《唐代帝王陵墓》考证,这61尊蕃臣石像,至少有36尊石像的身份、官职、官品等已经明确;在明确身份的石像当中,有四尊为吐蕃王臣,即吐蕃大酋长赞婆、大论悉曩热、达干移力贪汗、达干葛暹嗔,他们的行政任职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西藏民族学院顾祖成教授介绍说,历史上唐与吐蕃的交往非常密切,自从松赞干布首次遣使入唐以后的200多年时间,有记载的双方使者往来就有190多次,可见往来之密切;吐蕃到唐朝做官的人也不少,吐蕃大相禄东赞的孙子就曾在唐朝做官,他写的诗作收在《全唐诗续编》中。李建超教授还说,近年来在西安曲江大道附近,发现了两处曾在唐朝做官的吐蕃人的墓葬。藏汉友好交往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我们访问乾陵的第二小站是章怀太子墓。一进入墓室,瞬间就感到寒气逼人,越往下走越冷。章怀太子墓与其他陪葬墓一样,两边的墙壁上都是壁画。
墙壁上的第一幅壁画是打马球图。图中描绘的是唐朝官员打马球比赛的场景,最前面一位骑着红色大马的人正在反身击球,他身后的几个人纵马追击,争先恐后地奋力抢夺。西藏民族学院索南才让教授说,马球运动在唐代官府十分盛行,传闻唐太宗就特别喜欢打马球,还专门命人练习、比赛,而马球运动就是从吐蕃传入唐朝的。顾祖成教授认为,马球运动很可能就起源于吐蕃。
文献记载,除打马球外,吐蕃还有其他风俗传入了唐朝。当时吐蕃人化妆是用一种酱色来涂唇,眉黑、面赭、唇红。唐朝的美女们也学着吐蕃的这些风俗,把自己的脸涂得灰灰的。陕西师范大学胡戟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习俗上的交流。西藏的长袖甩袖舞,就曾被唐人运用到舞蹈中。”
在乾陵博物馆内,我们还看到了一幅唐王朝和亲统计情况的图表,图表中显示唐王朝共有28位公主外嫁,与藩属国和亲28次,其中唐蕃和亲2次,即在文成公主之后,又有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时嫁于吐蕃赞普。
索南才让教授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揭开了唐蕃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对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松赞干布曾“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字之人,典其表疏”(《唐会要》)。一些吐蕃人在唐朝“或执戟丹墀,策名戎秩,或曳裙庠序,高步黉门。服改毡裘,语兼中夏,明习汉法,目睹朝章。知经国之要,窥成败于国史,察安危于古今”(《全唐文卷二八一》)。唐蕃和亲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稳固桥梁,共同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王双怀教授认为,和亲政策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首先,它改善了唐蕃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往往处于对抗的状态。中原王朝、少数民族贵族出于自身的利益,或者是一种民族的偏见,往往会发生一些军事冲突。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两个民族来说,都会造成不好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和亲最突出的是一种情结,通过建立这种和亲关系,把战争的暴力化解成一种情感、一种稳定的关系,成为“甥舅”关系。其次,它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当时唐王朝是最先进的国家,具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这对刚刚兴起的、从氏族社会演变而来的吐蕃来说,具有很大的导向影响。特别是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吐蕃社会文化有了质的飞跃,变得越来越强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地理链接
文成公主与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进入吐蕃,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他们行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公主一行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子,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后来,当地的藏族同胞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取名为“文成公主庙”。该庙至今香火不断。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六难吐蕃婚使禄东赞的故事。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族同胞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子,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等,它们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同胞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