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珍(后排左一)与家人的合影
在堆纳乡乡长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当年抗英藏军的后人,专程上门拜访了这一家人。这一户人家现有8口人,四世同堂。最终,记者采访的焦点落到一位名叫“索珍”的妇女身上。
讲起先人的事迹,索珍的语气里依然能听得出对当年英俊入侵行径的愤慨,以及对祖辈的敬仰。如今,他们住在高大敞亮的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或许也是对英雄祖先的一种告慰吧。
路边的纪念碑
亚东县堆纳村,位于广袤的帕里草原上。村里民居分布于公路两侧。在村口举目望去,草原上隐隐可见星星点点的牦牛群;浮云压在山尖,在地面投射下一处阴影;阳光照耀着雪山,又挥洒出了灿烂;加上肆无忌惮席卷而过的风,天地间顿觉辽阔而苍凉。
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疾驰。在离堆纳村不到20公里的地方,我们在路边看到了矗立在草原上的一处遗址:曲美雄古抗英英雄纪念碑。110年前,英勇的藏族军民曾在这里阻击过入侵的英军。当英军以欺骗的手段,假装和谈,让藏军退出枪膛里的子弹,随后,英军对700多名藏军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一座英雄纪念碑,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场大屠杀,以及那些为了守卫家园付出生命的亡灵。
英雄的后人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堆纳村村民都早已过上了幸福平和的生活。这些村民里,还能否找到当年抗英藏军的后人?若找到了他们,我们真想听他们讲一讲,前辈们口传下来的故事。
在堆纳乡乡长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当年抗英藏军的后人,专程上门拜访了这一家人。这一户人家的家族名为“金珠康桑”。家族现有8口人,四世同堂。最终,记者采访的焦点落到一位名叫“索珍”的妇女身上。
素珍今年69岁,头发银白,但精神很好。她讲话的时候,条理清晰,声音响亮,满屋子的人都能听清楚。索珍的姥姥叫巴桑宗嘎,生于1893年,“与毛主席同岁”(提及这点时,索珍显然很自豪)。巴桑宗嘎是当地的邮差。关于当年的抗英事迹,很多都是巴桑宗嘎讲给索珍的。
我们要提到的一位英雄,如今已不知道他的名字,以及当年他参加抗英斗争时的年纪。现在能确定的是,这位英雄是巴桑宗嘎的舅舅。
悲壮的往事
当年,得知英军入侵的消息,当地的藏族军民组织了一只700多人的队伍,在曲美雄古一带设防,阻击英军。
为减少行军途中阻力,英军诡称愿与藏军谈判。藏历正月14日晨,藏军代表拉丁色等11人与英军谈判,英军代表荣赫鹏声称:既然议和,为表示诚意,我军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藏军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
守信的藏族军民按照约定熄火,英军却暗中包围了藏军阵地。谈判约15分钟后,一名英军军官拔出手枪向拉丁色等人开枪。拉丁色拔出手枪朝天放了一枪,发出进攻信号,周围的藏军全部拔出腰刀向敌军冲去,但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因为要装一颗子弹,再点燃火才能引发火绳枪,熟练的士兵也得四五分钟才能引发。
在敌人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轰击下,藏军伤亡700余人,拉丁色等谈判官员全部殉国。
巴桑宗嘎的舅舅也中弹倒地。但幸运的是,他穿着自制的防弹衣,保住一命。他逃到了江孜。巴桑宗嘎与亲人最后在江孜寻到了这位舅舅,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讲起先人的事迹,索珍的语气里依然能听得出对当年英俊入侵行径的愤慨,以及对祖辈的敬仰。解放后的近几十年来,索珍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索珍说:“以前,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得到白米饭,如今啥时想吃就可以吃,喜欢吃的都能随时吃。”如今,他们住在高大敞亮的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或许也是对英雄祖先的一种告慰吧。
索珍家的庭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