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春,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即后来的地委。下同)为了继承反帝爱国光荣传统,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教育后人,决定让分工委政策研究室集中精力,调查整理1904 年英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与江孜人民抗英斗争情况,抢救性地了解抗英故事和英雄人物,收集文物资料,然后整理汇总起来,视机编印成册印发。
当时分工委政策研究室懂藏汉语文的干部有组长谢广廷等6人,谢广廷、藏族干部甲措和我承担这个任务,另从其他单位临时抽调了几名藏族干部配合,同时借调了江孜基巧办事处副主任(相当于副专员)吉普·平措次登参加。,他原是江孜宗宗本(县长),熟悉情况,且文化水平高,懂古藏文。这项工作是以“江孜民间文学汇集组”的名义开展工作,实际内容是搜集抗英中的文件、故事、英雄人物等。
工作步骤分三步。首先动员各种力量献宝(无偿捐出),如机关藏族干部、学校、“江孜爱国青年联谊会”、“江孜爱国妇女联谊会”、上层人士学习组织等。然后组织外访外调。最后整理、翻译资料定稿付印。
我分工收集上层和城区内的藏文材料并组织藏文翻译,约三个月左右就收集到满满一大铁箱(印度出产的约宽80公分高50公分)材料。由吉普·平措次登副主任、甲措和我三人配合翻译成汉文。吉普·平措次登虽藏文水平高,但不懂汉文;我虽会藏语,但不懂藏文;甲措只能从中通融协调。加之因材料年久,有的已模糊不清,所以翻译难度大,进展缓慢,四个月,仅翻译了收到材料的大约五分之一,约七万字。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诗歌,歌颂生活、爱情,歌颂抗英中的英雄人物,表达对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痛恨,讽刺政府对战斗指挥不力和有的人怕战、厌战等。其次是抗英中西藏地方政府给江孜宗(县)政府下达的各种指示、命令及宗政府向西藏地方政府上报的各种情况的抄件,包括边界划定、敌情通报、战斗进展情况简报(含日报、时报)、催促战备物资命令、生产工具、马匹登记、武器弹药铅丸统计,参战保证书、决心书,兵力调动配备、班排组织成员名单,征兵规定分配数字及士兵应自备的粮、武器(含子弹、火药、火绳),预备役兵源数字、支差、民事纠纷、抓盗劫犯、种牛痘、敌军打骂污辱百姓、抢劫、奸污妇女、毁坏农田以及皇帝派大臣来藏调查战争情况等。
谢广廷分工外访外调,组织了几名藏族干部共同进行。抗击英国侵略的战斗主要是在亚东与江孜之间,因此,对亚江沿线凡是参加过战斗的老人(已经很少了)和能够记得当时一些情况(包括亲眼看到听到)的老人(这类人还比较多),都采取个别走访或集体回忆漫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几个有名的抗击英国侵略的地点(如曲美新古、乃宁寺、扎奎村、江热坝子以及最后进行保卫战的江孜宗山)的旧址都作了实地察看,有的还拍了照。约历时4个月就收集到上面所述那些材料,其中包括一些战斗的过程、英雄故事和歌颂英雄人物的诗歌;还收集到一些在抗英战争中使用过的火药枪、子弹丸、矛、盾等及一些有关的文字材料。
由于1959 年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武装叛乱,整个西藏工作转到平叛上去,加之对一些藏文材料一时翻译不出来,所以,只好仓促将已收集和翻译的资料整理了一份约3万字的材料向分工委汇报。该材料用江孜民间文艺收集小组的名义,材料名为《访问抗英老人记汇总》,分6个部分:(1)战争开始时间;(2)战争起因;(3)战争经过;(4)组织领导和人民抗英情绪;(5)敌人的阴谋诡计;(6)侵略军入藏后的暴行和西藏人民的不屈精神。
无论在访问或翻译过程中,我们都被西藏军民英勇顽强杀敌之举所感动,对英国侵略军的强盗行为无比痛恨。这里只举一例说明江孜人民的抗英精神。据分工委工作组藏族干部达娃同志说,在乃宁乡有一户三兄弟,在英国侵略军向乃宁寺进攻时,他们顽强抵抗,表现得非常勇敢,战斗到后来,三人被敌人包围,虽寡不敌众,仍坚持战斗,至死不投降,最后集体自杀了。此事战后上报西藏地方政府和清政府,清政府给该户后代封了三岗地(每岗约40亩)作奖励,并指令这部分地永远不交租,封地书上盖有清朝皇帝的印章。分工委阴法唐书记在该乡蹲点时,得知此事,特派人给他们画了一张大像片。类似这种可歌可泣的故事还不少。
总之,我们江孜分工委政策研究室坚决执行了分工委关于调查整理1904 年英国侵略和西藏军民抗英斗争的历史,抽了较多的人员,用了较多的时间,搜集到大量的材料,并整理出来一部分《江孜抗英老人访问记》,对未写进去而又有意义的情况,也整理成了一个附件;对民歌诗歌仅整理出翻译出来的一半。很可惜,这些珍贵材料未能全部翻译出来,翻译出的也未全部整理出,而是把全部原始材料(藏汉文)及实物交分工委档案室了。散在个人手中的零星记录也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
为了向江孜抗英斗争100周年纪念活动献礼,我重新审阅整理了1958 年收集翻译的有关抗英材料,拟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社协助出版《西藏江孜1904 年抗英斗争的历史记忆》一书。书中包括80份正本原始资料,以及中英签署的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和解放后中印签署的协定、照会、公报、《人民日报》社论——中印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等等。对于后人了解这一段历史有一定价值。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