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笔尖下的西藏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商报    
分享到:    

23321073-1_u_2

编者:杨献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编辑推介:

编者独具匠心地以西藏为主题,力求以文字之美重塑西藏之美、之厚重,立意新颖,别具一格又紧跟当下文化潮流。收入阿来、裘山山、马丽华、于坚等作家书写西藏——大藏区的散文作品。涉及纳木错、山南、布达拉宫、果洛、盐井、玉树、甘南、川藏线、青藏线、阿里、香巴拉、墨脱等著名景点和人文遗迹,是一本有助于西藏自助深度游,并对民族文化、自然风貌有着实证性书写,呈现了藏民族和汉民族在人间高地上的种种身体与心灵的印迹。

书摘:

果洛的山与河·玉树记

高原上一切的景物:丘岗、草滩、荒漠、湖泊、沼泽、溪流和大河,好像不是汇聚而来,而是在往低下去的周围四散奔逃。从青宁往果洛,路,那么地漫长,更加深了我这样的印象。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然后,四逸流散。一切都漂浮不定,让人失去把握,并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为了克服这种荒诞的感觉。我观想一座大山超拔天际的晶莹雪山。在青藏,这样的大山一定像个威严的武士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

我让那座雪山的形象度来身前:稳稳矗立时,充满心房;轻盈上升,那金字塔般的水晶宫殿就悬浮在额前。只要有那样一座山从心里升起,我就知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似乎正四散而去的的风景以及附着其上的一切,就不是在流散,而是在汇聚向着一个洁净的高点汇聚。高原上,五百六公里的行程,是漫长的一天,黄昏时分,我抵达了果洛的行政中心,大武。夕阳西下,街道那一头,淡蓝的山岚迷离了视线,但我已经感到了那座雪山。用一句旅游杂志上常见的话来说:山就在那里。的是,山就在那里,在风的背后,可以感到,只是还未看见。

评论:

关于西藏的书无以计数,每一种都在对这片神奇的土地表达着敬意。“山就在那里,在风的背后,可以感到,只是还未看见”,阿来在《果洛的山与河》中这样写阿尼玛卿雪山。阿来对这座山的感觉,不正是没有去过西藏的人对西藏的感觉吗?阿来的小说写的好,但未曾想到他的散文也写的这样好。于坚的《红山上的圣殿》,以诗意的语言记述了布达拉宫的厚重历史,他将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精神的凝结之物,“无数的宫殿死去了,成为废墟,或者成为博物馆,丧失了生命力。而布达拉宫继续活着,作为某种精神生活的载体”。历史,自然,固然是西藏最诱人的部分。但是,人,也只有人,才是西藏的主宰。《笔尖下的西藏》是一部用情用心编就的作品。在众多关于西藏的读物中,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显现出的是作者和编者对西藏独特的感情。这些文章,没有一篇是刻板的景点说明书,全部充满了个人情感,充满着作者个人对西藏密境的回忆和向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