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的直孔宗雪藏戏团是17世纪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在修建直孔沃那铁桥和宗雪铁桥时所成立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宗雪藏戏在2010年被列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周县旁多乡至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之间,有一段由西向东的河水——隆雪藏布,意为“龙地下方流下来的江水”。隆雪藏布在尼玛江热乡一处相对开阔的谷地,把从直孔沟里奔腾而来的雪绒藏布揽入怀中,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她就是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宗雪村。依山傍水的宗雪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早闻这里的宗雪藏戏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独具特色。县文化局副局长次仁朗杰向我们介绍说,想了解宗雪藏戏可以去村里找一位名叫觉朗的传承人。
2013年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走进了宗雪村,希望能找到这位传承人,揭开宗雪藏戏神秘的面纱。
适值农闲时节,土地看起来一片贫瘠,大地是灰蒙蒙、静悄悄的。
可村里却相当热闹呢。车子刚到村口就听见鼓钹齐鸣,高亢的曲声在天空回荡。远远地看见,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停着几辆家用的小轿车,场地中间,二三十个村民正聚在一起唱藏戏,看戏的村民团团围坐在一起,将场地挤得水泄不通。
这样热闹的场面立马让我联想到书本里面对藏戏的描写: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这就是原汁原味的藏戏,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就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陪同我们一起采访的县委宣传部网信办主任达瓦次仁在旁边笑着说。
早就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藏戏团的负责人白玛顿珠和罗布看到我们停车后立即热情地迎了过来:赶巧,我们的村民正在排练藏戏呢!
喝着香醇的甜茶,我们加入看戏的队伍中,和村民们一起席地而坐。大家立即被那韵味隽永的唱腔和五彩缤纷、瑰奇神异的面具服饰所吸引,很快沉迷其中。眼前的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传说与神话交融的远古时代……
达瓦次仁说,那个穿蔚蓝色大袍国王服饰、站在场地中间吟唱的老人便是觉朗老人。老人一边吟唱,幅度不大地挥动胳膊和腿脚,看起来神采奕奕。
待老人休息时,我们和他攀谈起来。
觉朗介绍说,现在,直孔宗雪藏戏团共有36名演员,最年长的就是自己已经72岁了,最年轻的演员只有17岁,现在是农闲时节,所以大家会常常聚在一起排练。
说起藏戏和自己的家乡,觉朗老人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心中与宗雪村的铁桥和藏戏的不了情。
相传,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在西藏各地修建了58座铁桥。生活在明代的他,不仅是修筑桥梁的建筑师,也是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那么,在宗雪村,铁桥和藏戏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在和觉朗老人的谈话中,我们渐渐找到了答案。
“宗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宗政府下方的意思。村子后面陡峭的山坡上曾经有过宗政府,是直贡宗,还是村民所说的朗杰曲才宗?一切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两河交汇的宗雪村曾经是一处繁忙的交通要道,因为村前雪绒藏布之上曾经有唐东杰布所建的铁桥。直孔宗雪藏戏团就是在17世纪唐东杰布在修建直孔沃那铁桥和宗雪铁桥时所成立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于是,这山脚下的藏戏也就平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宗雪村坐落在山脚下,而村民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耕地却在河对面,村民需要垮桥过去播种生产;若想要去往直孔沟、扎雪乡和林周县以及那曲方向,都需要经过铁桥。铁桥,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藏戏通常分为:一是“温巴顿”,就是藏戏的开幕;二是“雄”,也就是正戏;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求得观众募捐。“据村子里以前的老人们讲,唐东杰布创立了直孔宗雪藏戏团,募集到资金后修建了这两座铁桥,后来,藏戏团还把每年募集到的资金拿出来对铁桥进行维修。所以宗雪村人对唐东杰布、对藏戏团、对铁桥都怀有深深的恩情。”觉朗的话语之间充满了感激。
觉朗回忆说,在旧社会,宗雪村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必须学藏戏,然后优秀的表演者被选到附近寺庙在重要节日和庆典时去表演。自己也是在15岁开始学唱藏戏的。小时候他就和小伙伴一起戴着面具模仿大人边唱边跳,走上舞台表演藏戏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在旧社会,能吃上一顿饭都是件难事,可是我有时候为了学或者看藏戏,常常忘记了要吃饭。”藏戏让年少时的觉朗是如此的痴迷。
觉朗在宗雪村唱了几十年藏戏,他说藏戏是他最大的爱好,同时也可能是他一辈子的事业,在露天表演藏戏会让他更投入。和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是藏戏表演的最高境界。出生于农奴家庭,他没有上过学,仅凭着记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诺桑法王》等八大藏戏的台词和唱腔,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他还靠着平时的观察和揣摩,摸索出了很多表演不同角色的心得和技巧。《顿月顿珠》、《诺桑法王》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觉朗最喜欢的就是这两部,已经唱了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已经年迈,但是现在他还在坚持带队演出,传授大家台词、唱腔、姿势以及表演的心得和技巧等。
如今,直孔宗雪藏戏团的队伍中,有年长的老人,有中年的男人,还有年轻的姑娘们。觉朗说,在以前可不是这样,由于藏戏会在经堂里演出,女人们是不能进去的,所以演员全是男人,戏里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人来扮演的。觉朗在最初演出藏戏时,也只能扮演女性的角色。改革开放后,藏戏也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爱好藏戏的女性也开始参与演出,也为藏戏添色不少。
说起宗雪藏戏的历史,觉朗如数家珍。1815年,直孔第33代法嗣时就有演出人员、服饰和剧本等,同时宗雪藏戏的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于此时形成了具有独特唱腔和唱法的宗雪藏戏艺术;1890年左右,宗雪藏戏传承人平措群培和图多两位艺人在传扬已有的藏戏剧本《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等上加以指导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宗雪藏戏;1959年以后,阿妈次仁和提珠两位优秀传承人被自治区藏戏团邀请,其中阿妈次仁曾任自治区藏剧团的指导老师和团长……
“在我们宗雪村,和我一样热爱藏戏的人还有很多,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会表演藏戏,参与演出的热情很高,即便是在农忙时节,只要有演出的机会,大家也会放下手里的农活,而且不计报酬去表演。”在觉朗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心中的一丝欣慰。
铁桥和宗雪藏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在铁桥的上方,高大的斜拉桥已经替代了原来的桥梁,宗雪村的铁桥退出了历史舞台,藏戏却有兴旺发达之势。
宗雪藏戏过去的一点一滴,宗雪村人都视为掌上明珠。
“我们精心保存了57件旧的演出服装,其中有两件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铁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把上面的铁片分拆下来,进行统一保管……”“村里每家每户都可以出一名藏戏演员,只要有人邀请,我们村能组织演出八大藏戏中的任何一出。”
在和觉朗聊完后,身旁的罗布又和我们热情地聊了起来。从小受戏迷奶奶宁姑的影响,他从小也很痴迷藏戏,希望宗雪藏戏能传承壮大。如今,衣食无忧、事业有成的他和村里的另外两人把保护和传承家乡的藏戏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追求。
“现在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这一带群众参与热情很高,我们宗雪藏戏演出团一定能够组建起来,并发扬光大。”罗布说。
“宗雪藏戏在2010年被列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团除了获得拉萨市的一些资金扶持外,还在2013年得到了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排练的场地一会儿在村子的这块空地上,一块儿在村子的那块空地上,由于在河边,气温较低,目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空地上修建起遮风的围栏,这样演员们就不那么辛苦了。很庆幸,县领导已经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希望能早点落实。”临走时,罗布说出自己的一个希望。
中午时分,阳光灿烂温暖,宗雪村的藏戏排练已经进入高潮,群山环抱下,热腾腾的甜茶香气四溢,400年前的唱腔道白或高亢或低沉,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高原故事,着实叫人流连忘返。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