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熊文彬:在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领域热忱前行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网    记者 周晶
分享到:    

8.1

西藏,对于许多人来讲是一个即遥远又陌生的地方。但是对于专攻藏传佛教艺术史的熊文彬来讲,那却是孕育文化、自然瑰宝频出的绚烂圣地。

第一次见熊文彬馆长,是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间15平米的屋子有着上世纪80年代的装饰风格,没有空调和沙发,9个书柜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里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藏学书籍,地上堆放着厚厚的书籍和学术期刊杂志。

雪中无边草原 瑟瑟篝火起舞

“我对西藏的情愫,是一种缘分。”1987年的进藏实习是熊文彬这辈子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从康定到拉萨,3个“小伙伴”,整整1个月。当时作为学生的他囊中羞涩,在没有做好全面了解,只怀揣着一颗对于自己学术专业热忱的心就匆匆踏上了西藏之旅。没有斗篷的解放卡车,载着三人一路深入。原计划在江达县休息一晚,但是被“忽悠”了。司机指着一座山,说过了山就到昌都,到那里就可以美美的睡一觉了。“当时的我们带着期盼的心情,毫不犹豫地继续走下去。”结果过山后,车子停了,在海拔5000米的山下,三个小伙伴只带了简单的毛衣御寒。“我们辗转反侧,毫无睡意。路上的木棍,雪中的杂草都显得弥足珍贵。”伴着瑟瑟的篝火,点点的星光,边烤火边跳舞。雪中的舞蹈,跳的格外卖力。“因为实在太过寒冷。” 熊文彬笑了起来。

点燃一盏心灯 兴趣伴我前行

当今的社会诱惑多,搞学术研究枯燥乏味,是很多常人难以体会的。“兴趣的坚持与科研相结合相促进”是熊文彬的宝贵经验。他认为,“只有潜心于学科领域的钻研,努力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才能称得上某一个领域内的专家。”日复一日的苦心钻研、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熊文彬奠定了他在我国藏学界的地位,尤其是在西藏藏传佛教艺术史的研究领域里,称得上是独树一帜。

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让他采集到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研时,夏洛寺的壁画,简易的梯子,口中的手电筒,简单的装备,就是熊文彬的全部工具。纯手工的笔录,使工作量陡然加大。但是他依旧兴趣盎然地积极工作。“想当年梁思成先生做调查研究也不过如此。”广东美术学院学生这句评价使他自豪,也是鞭策他在西藏藏传佛教艺术史的研究领域里继续前行的动力。

藏地路上前行 中国心中国梦

熊文彬说过,“西藏自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西藏与元明清三王朝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整个中国版图中一块亮丽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存在为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提供充足的养料。”他的研究,立足于史料记录,扎根于实地调研,真实地还原了西藏的历史面貌。

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解决的事情,随着当今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研对象被发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今后关于西藏艺术史的工作做出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回答,有个交代。能够尽自己所能,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使藏区、使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在采访的过程中,熊文彬对自己繁复的头衔和荣誉一语带过。在他心里,更多的是继续学术探索的决心和对藏族历史文化保护的信心。学术研究的瓶颈,山野调查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他专注学问的态度,带着坚持的信念与浓厚的兴趣,熊文彬一路前行,在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深入。

8.2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