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次仁桑布:教人领略日月星辰的变换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 西藏日报    记者 杨正林
分享到:    

 

7.1

201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寻访非遗传承人》采访组走进墨竹工卡县达普沟,寻访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贡达普天文历算传承人次仁桑布。车辆穿行在达普沟,目标直奔达普寺。作为达普寺的管理负责人,45岁的次仁桑布就住在海拔4060米的寺庙里。

达普沟,一个拥有20来户人家的山沟。沟内,流水潺潺,杨树成片;沟东与沟西,青稞地一层连一层。相信从远古时代起,这里的农耕文明就很引人注目。沟南,一座高山好似一座巨大的屏障,矗立在达普寺前。

达普寺,一座具有960多年历史的格鲁派寺庙,经过维修,金碧辉煌,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达普寺北边,有两棵百年老树藏青杨,上面搭建着无数的鸟巢,住着成群的乌鸦。寺庙南北两侧,分别有两棵千年历史的巨柏树,好似两尊金刚护法神日夜守护着寺庙的宁静。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车往山上行,人若画中游,《你是我的眼》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在颠簸的车厢里回旋、流淌。

“你是我的眼”!在直贡谷地农牧民的心中,次仁桑布就像额头上长着慧眼的神一样,能观天象,能知地理,能把握日月星辰的变化,无所不通。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百姓就有了自己的历法,那就是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的苯教历法。在《纺织老人月算》一书中,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后来,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许多经典书籍,其中天文历算的书籍对原始藏历的完善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西藏天文历算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

走到达普天文日光观测台前,看到我们疑惑的样子,次仁桑布一一给我们解释。他说,观测台代表的是太阳系中的宝瓶、狮子等12个星座、27个星宿,台中央有一块蓝绿色石头,在公历1月13日那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观测房的方孔照射到这个石头上,从太阳照射的位置不同,就能测算到来年的农耕、灌水、施肥、收割等时节。

看着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次仁桑布笑着说,你不要看它是块普通的石头,它可神奇啦!“文革”期间,天文观测台遭破坏,一直都找不到。后来,在维修时终于在废墟中被发现,但是这块石头依然在原地纹丝不动。现在这块石头所处的位置,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存在的。

既然选择在达普沟里观测天象,那此地一定是一块神奇之地。就此,次仁桑布给我们一一解释。他说,东山顶上,相传有一处牛奶泉,每年藏历7月里有7天时间会流淌出牛奶,这些牛奶都是给寺庙灵塔的供品。南山上有一处金泉,历史上有位名人到此处取水,书写了经文《十万颂》,经文的粗细如婴儿的手指一样。南山右侧,有一处药泉,旧西藏的百姓作为服差役的一种形式,从这里取水送到布达拉宫。南山左侧有一处矿物泉,泉水主要是供奉达普寺里的主供佛桑昂土化边大师……

沉浸在历史与传说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有关直贡天文历算的些许故事和次仁桑布矢志不渝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平凡经历——

据记载,直贡天文历算是西藏天文历算中非常重要的一派,在天文历算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源于直贡法司第十八代仁青平措时期,直贡法司第二十五代仁增曲杂时期,直贡梯寺开始发布自制的天文日历。直贡法司第二十六代赤莱桑布时期,由班钦·贡却龙珠著有天文历算方面的理论书《启示白莲之光》,这一书使直贡天文历算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直贡法司第三十代确吉坚赞时期,有他的著作《历算理论满月坛城》。

直贡天文历算是在著名学者桑杰坚措所著的《白流碧》的基础上,通过直贡仁增曲杂日月星辰测算法,在洛桑嘉措、顿珠多杰、班钦·贡觉曲扎等努力下,逐渐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直贡天文历算。直贡天文历算流传的方式为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寺院内部历代天文历算专家代代传授。

据了解,在西藏的历史上,有三座独具风格的观测台,分别为尼木观测台、羊卓雍错观测台和达普观测台。其中,尼木观测台主要负责日喀则、阿里一线的气象观测;羊卓雍错观测台主要负责那曲一线的气象观测;墨竹工卡县达普观测台主要负责拉萨、山南、林芝一线的气象观测。在三个观测台中,尼木观测台的阳光全部照射进房;羊卓雍错观测台中利用荨麻草的分叉进行测算。现在,因尼木观测台尚未修复,羊卓雍错观测台的荨麻草因长在悬崖上不易找到,因此,西藏的天文观测仅以达普观测台为主。

“达普”,藏语意为“9个观测台”或“可以看到老虎的地方”。据说达普寺对面的山崖上常年存在一块冰,每到藏历的3月时,此块冰就变成老虎的样子,一直到秋天都不会消失。

次仁桑布告诉我们,西藏的天文历算,大多与“门孜康”有关系,“门”意为“藏药”,“孜”意为“历算”,“康”意为“房子”。从内容上讲,如果吃藏药,需要测算时节、节令,确保人的身体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因此就需要天文历算。

作为传承人,次仁桑布走过不寻常的路:从6岁起,就到达普寺当喇嘛,跟着寺庙里资深老喇嘛学习了婚丧嫁娶等日子选定的简单方法,但仅仅掌握了一些皮毛。

 

7.2

随着老喇嘛的离世,次仁桑布的学习道路也就中断了。15岁那一年,达普寺选派次仁桑布到自治区藏医院学习天文历算知识。次仁桑布的恩师就是西藏天文历算最有名的贡嘎仁培,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天文历算的传承人。

拜师于高人,次仁桑布十分珍惜难得的一年学习机会。从星宿每一宿的划分,到五大行星运动值的推算,再到闰月的设置、日月食的预报,人体脉象变化周期,次仁桑布都一一牢记在心。次仁桑布说,还是太阳系形成时间、行星的运行规律推算等最难掌握。

最让次仁桑布高兴的是,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就投资50万元,修复了达普观测房和观测台,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最让次仁桑布揪心的是,到现在还没有培养出一个徒弟。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害怕吃苦,什么东西都是急功近利,更不愿意去学习像天文历算等类似的东西。最关键的是,天文历算的知识艰涩深奥,难以自学成才,离不开以师带徒的传承。然而,国内却没有一所培养天文历算人才的学校,传承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窘境,有些内容面临失传的危险。

但是,作为非遗传承人,次仁桑布更愿意培养一批徒弟,让雪域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次仁桑布说,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也遇见过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的老师在拉萨,自己每一次请教都很困难。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交通工具,单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坚持下来。”

数字“5”,代表“五行”;数字“10”,代表“方向”;数字“6”,代表一天分为6个时段……凭着一个土算盘,里面铺上细河沙,用草根在上面画着藏文数字,学成归来的次仁桑布,因为有证书、资历深,他的测算得到群众的认可。

十里八乡山里山外的群众,哪家有婚丧嫁娶就找他,哪个地方要开始农事就找他,甚至哪户人家的牛走丢了,也要找他测算……为此,次仁桑布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次仁桑布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上级部门加大达普沟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让达普寺永远矗立在青山绿水之上;投资修建直墨路至达普寺的19公里道路,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领略直贡天文历算的神奇魅力。

达普寺,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寺庙,寺庙活佛苦西·班典顿珠的名号经元朝皇帝赐予,现在寺庙内仍珍藏着明朝朱棣皇帝赐予的官印和铜钹。直贡天文历算,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古韵今生。

西藏天文历算学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墨竹工卡县直贡达普天文日光观测台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其观测时间是日交星为二十七宿之危宿和公历1月13日。作为西藏本土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自成体系。千百年来在西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2010年,作为西藏天文历算学中的一派——直贡天文历算被列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