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格珍和她的“古舞新韵”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    记者 冯骥
分享到:    

3.1

对于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创研室国家二级编导格珍来说,去年是一个收获之年:在第二届全区电视舞蹈大赛中,将藏戏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蓝面具藏戏独舞《温巴新韵》首次与世人见面,就赢得在场观众和评委的肯定,从进入决赛的11支舞蹈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当晚头魁,获得金奖。

蓝面具藏戏是藏戏中最为主流的一个种类,在藏语里被称为“温巴”。谈起《温巴新韵》的创意,还得源于格珍的藏戏情缘。格珍1980年考入西藏艺术学校,便开始学习藏戏专业,在学校期间老艺术家的授课与熏陶,深深影响到了她的艺术生涯。“每当回想过去所学的藏戏唱腔,在了解剧情,了解故事情节后,总会有种冲动和灵感,希望运用舞蹈表现形式转化到藏戏题材中,将藏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融入进舞台上表演的创新作品中。”格珍说。

2011年,格珍开始与同事尼玛卓嘎有了第一次的创意。为此,格珍专门到娘热民间藏戏团用一周时间学习了温巴顿整套动作,还利用各种演出机会向藏剧团演员进行学习。

“创作的压力是肯定的,因为藏戏的表现形式在西藏人民内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具有形成严密的表演程式。”回想创作时的艰辛,格珍感慨地说,“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广场与舞台、戏剧与舞蹈的矛盾冲突,设法使其和谐,是我们的一个难题。”

“在排练中我们发现右手拿着的道具‘哒哒’不利于现代舞蹈时空力的表现,我们加以创新,把‘哒哒’套在演员胳膊上,这样既没有丢掉‘温巴’必有的道具,同时解放了舞者的肢体,得到了传统素材的提炼和加工创新作用。”格珍说,“由于不同的晚会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将该创意以集体舞形式呈现在舞台。在参加‘魅力西藏’、‘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等晚会中,这个创意被广大观众和专家同行接受、肯定,使得我对《温巴新韵》的创作、构思、修改的表现手法更加清晰,也更加有了信心。”

与“哒哒”一样,格珍与她的团队一改过去现有音乐再编舞排练、然后再设计道具、服装的传统,一改蓝面具厚重的传统,以及把原藏戏动作进行破解加入了现代时空力的表现手法……

“通过挖掘素材、提炼素材,加工素材,最终有了新的韵律。”格珍高兴地说。

如同专家观众评论的那样:《温巴新韵》正好诠释了将蓝面具藏戏和舞蹈相结合的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使藏戏单一体态模式通过舞蹈形式升华到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藏戏新韵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