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作为中国民族戏曲中一个十分独特的剧种,在我国及全世界戏剧之林都独树一帜。保护藏戏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文化创新将发挥巨大作用。由于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大部分有日渐狭窄的趋向。日前,记者就藏戏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目前发展面临的难题、如何保护传承等问题采访了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藏戏专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志群。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保护发展藏戏的情况。
刘志群:近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原生态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各个藏戏剧种、流派中能够完整地演唱的人已相继逝世,会演唱其中一部分曲调和表演一部分技艺的艺人也年事已高,这些情况使藏戏很难在现代社会仍保持活力并持续发展,保护藏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18世纪后至20世纪50年代,西藏社会封闭落后,使藏戏发展呈现严重衰退的趋势。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后,对藏戏采取了保护措施,建立了专业的藏剧团,使它又获新生。现在,迥巴藏戏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保护与传承工程试点,已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管理、保护、传承和宣传机制;西藏各个藏戏剧种、流派也都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继续加大藏戏艺术各剧种和流派抢救工作的力度。
记者:请您谈一下藏戏在传承和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刘志群:藏戏艺术的表演特点对演员素质要求很高,演员往往是从小开始培养,使其具备唱、诵、说、做等各种基本功和技巧,这样的演员无论在歌唱、舞蹈等各领域都会有出色的表演。但由于藏戏演出市场经济效益较低,使许多优秀的藏戏演员转行,造成藏戏表演人才的流失。同时,一批藏戏表演艺术家相继去世,民间藏戏传承人日渐减少。另外,为数不多的民间藏戏传承人传徒授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藏戏的传承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记者:西藏的藏戏演出队伍是专业和民间藏戏团体并存的格局。专业和民间藏戏演出队的发展壮大存在哪些困境?
刘志群:作为国家资助的自治区藏剧团,其编导、舞美创作人员和演员对藏戏各个剧种和流派的学习、继承和掌握还十分有限。尚未建立对藏戏进行专题性研究的人才队伍,而民间戏班,如昂仁县日吾其迥巴藏戏班,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加上文革期间中断了一段时间,部分老艺人相继离世,也给保护和发展藏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总之,因为西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有国家的大力支援,但对藏戏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仍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戏的传承和发展。
记者: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对藏戏进行保护?
刘志群: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一是在过去对藏戏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整个藏戏的全面调查,建立档案和名录;二是进一步搜集整理藏戏各流派的历史、音乐、舞蹈、剧目、面具等各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对传统的剧本和艺术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三是培养一批藏戏研究专家学者,创建和发展藏戏学,系统进行藏戏艺术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与国际藏学和藏戏研究组织与学者的交流活动,成立藏戏艺术研学会,培养藏戏艺术的民间传承艺人、专业表演艺术家和管理工作者,加强演出展览,加强宣传普及力度;四是在全区范围内设立若干个民间藏戏村和藏戏传承站点,命名一批藏戏民间艺术家,以解决藏戏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后继无人、场地缺乏等问题,培育藏戏艺术良性发展的基础。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