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挪威参加了两个科研项目工作会议的诺桑,回来后也没顾得上休息,又前往北京参加另一个项目的研讨会。这位西藏历史上首位物理学博士,对工作的执着劲,就如他自己所说,“一闲下来就浑身不自在”。
今年48岁的诺桑目前担任西藏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所长,也是太阳紫外线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
诺桑的博士学位论文《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和臭氧的研究》曾利用实地测量与卫星数据研究发现了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实地测量了海拔3000米至5000米紫外线的分布规律,这也是首次公布拉萨地面紫外线B(UVB)的长期监测结果。
“人人都说西藏的紫外线强,可是到底有多强,它如何随时空而变化,很少有专家研究。我通过自己的实地测量与卫星数据,系统地研究了西藏高原的紫外线,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紫外线的危害。”诺桑说。
诺桑的家族世代以务农、捕鱼、卖柴火为生。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年龄最小的诺桑有上学的机会。
曲夏乡小学是诺桑的启蒙学校。“坐地听课,树影报时,棍子当笔,火灰当墨,木板当纸”,诺桑这样形容他当时的上学条件。除了上学,家里人手不够时,他还常去放牛羊、割青稞、捡牛粪等。
15岁才上了日喀则县中学的诺桑,最难忘的是父亲送他上学的情景。“学校离我们村远,每天来回要走20多公里路。父亲担心我的安全,天还没亮,就走路送我大半个路程,留给了我永恒的动力和难忘的记忆。”他说。
诺桑说,当时不管上山放牛羊,还是每天上学走20多公里的路,最容易磨烂的就是鞋子。这位如今的物理学博士当时最大的心愿仅仅是有双像样的鞋子。
少年时代让诺桑最痛苦的经历是父亲因事故早早离开了他。“全家失去了顶梁柱,一切似乎变得悲惨无望。妈妈和哥哥姐姐们的辛勤劳动让我能够继续上学,给了我莫大的动力。从此,我更加用功学习,初三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西藏民院附中录取,到了陕西咸阳读高中。”他说。
从小就对数理化情有独钟的他,上高中后与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门让很多人觉得枯燥的学科,在他看来是充满了魅力,物理的奇妙应用知识让他爱不释手。
考大学的时候,数学和物理是他报考专业的首选。后来他被录取到了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大学毕业后,诺桑被分配到西藏大学任物理教师。
1997年,诺桑成为西藏大学首批赴挪威卑尔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之一。1999年底,诺桑硕士毕业回国后,带来了与国外合作的科研项目以及培养科研人员的计划。
不久,他牵头创立了西藏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01年,因硕士成绩优秀,诺桑被再度录取到挪威卑尔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太阳紫外线研究。
西藏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辐射医学、高原地震、应用数学、高原湖泊的光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所的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实验室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主要成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承担着西藏自治区、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和国家自然基金等众多科研项目。
近年来,诺桑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直在从事太阳紫外线研究。目前,他已在西藏建立了紫外线观测站,长期观测高原的紫外线变化,为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提供更多的科学数据。
他说,西藏高海拔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对西藏生态环境、农林牧渔、建筑材料、人体健康等众多领域起着各种辐射作用。了解了紫外线的强度后,可以为这些领域提供紫外线参数,因此定量研究高原太阳能紫外线显得极其重要。
他研究了西藏拉萨——林芝区域海拔3000-5000米的太阳能紫外线强度变化问题。研究成果《西藏海拔3000-5000米太阳能紫外线的测量》在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刊物上发表。
诺桑说,太阳能紫外线B是引起作物减产、材料老化、皮肤致癌、生物退化等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太阳能紫外线B的强度很重要。他观测研究了拉萨地面紫外线B的强度,研究成果《西藏拉萨地面紫外线B的测量与模拟》首次在国际刊物《大气环境》上发表。
为了完成这些研究,他曾多次到海拔高达5000米处测量紫外线强度,尽管被强烈的紫外光灼伤了他的皮肤,但他却依然乐此不疲。
近几年,诺桑和他的团队还在进行紫外线皮肤病的科研工作。他说,根据西藏强烈的紫外线环境,理论上西藏应该有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患者较多。“我们通过一种国际先进的治疗方法——光动力学治疗法,免费治疗了若干个皮肤癌症患者。”
目前,诺桑正着手利用西藏天然材料进行太阳能光伏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国际上,用植物和矿物色素制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我在挪威留学时,曾接触过类似的技术。回国后,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他说。
去年,他自主研发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支持。目前,诺桑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将通过掌握的技术,并引进国外的技术,最终生产出太阳能电池试验产品。
通过这些科研项目,诺桑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还将部分人才送到国外留学深造。谈到将来的打算,他说:“我将为西藏的科研事业贡献一生,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西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研人员。”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