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则介:穿梭在古老与现实之间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顾野生
分享到:    

 

《则介》收藏家则介在吹人腿骨做的法号。顾野生摄。

收藏家则介在吹人腿骨做的法号。顾野生摄。

所有的变化都以量变的方式进行着,不易察觉,事实上器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发生质变。它们生锈、斑驳、发黑和破损。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对过去一无所知,唯有存留的老器物里找到历史遗留的蜘丝马迹,这些都是最为鲜活的线索。这些老器物的每一个部位都有着精致的尺寸,并且,残留着过往主人的体温。它们在现实里寿终正寝,被各种科技、便捷、缺乏美学质感的电器产品所取缔。则介无疑是一个执迷不悟的梦游者,在堆积如山的老器物中,把现实轰走,将自己和梦关在里面。

【收藏之因缘】        

走进八廓南街的一家店铺,里面的西藏民俗老器物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很多老器物已经在当今藏族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在这里依稀可见。我仿佛走进一个小型的西藏民俗展览厅。这里的主人是则介,四川阿坝藏族。1991年他和很多人一样,来西藏的目的都是为了朝拜神山圣水。那是他第一次入藏,他被西藏古老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所吸引,便决定留在拉萨,开始做一些生意维生。“那时候我在大昭寺摆起小摊,做一些西藏工艺品生意。因为从事这一行,我开始将视线转移至古老的西藏民俗生活器具。刚开始搞收藏的时候,特别是收藏西藏民俗类老器物,只是出于一种兴趣使然,没有想到后来上瘾了。”

则介认识了搞收藏的同行,大家就开始交流。多余的同类收藏品,通过交换,他的收藏品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一些个人收藏馆及地方性的展览馆,也会到他这儿淘宝,一来一往,大家都成了好朋友了。在朋友的建议下,则介也经营起了古董杂货店,一干就是10多年。

1996年则介在社会科学院学习英语,这是他收藏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他在大昭寺附近的小摊赚了钱,租了一个店铺,开始做起了西藏古玩的生意。“冬天牧区的藏族会来拉萨朝圣,这时他们会来到我的店铺,转手一些闲置无用的老器物。比如说油灯、马鞍、秤砣、老熨斗、鼻烟壶等等。我就像一个拾荒者一样,将他们弃之不要的,当作宝贝。”藏族人的传统观念认为,除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认可的具体价值的祖传之宝外,其余的老器物都是不洁净的。所以,藏族人并没有收藏意识。直至上世纪70、80年代,大量外国游客入藏旅游,买走大量具有收藏价值的老器物。这给藏族人上了一堂体验深刻的收藏课程。那时候,西藏出现了一批像叶星生那样的知识觉知分子,倾家荡产收藏西藏文物,挽救濒临消失或流失海外的西藏老器物。

 

《则介》则介收藏的西藏古印章。顾野生摄。

则介收藏的西藏古印章。顾野生摄。

【收藏的苦与乐】

这些年来,则介收藏了西藏民俗老器物足有三千多件。但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藏品,也会随喜将老器物捐献出去。这些年,他给青海文化博物馆和西藏牦牛博物馆捐赠了一些藏品。“我所得的老器物,无不外乎结善缘。收藏并不是为了将老器物占为己有,而是尽自己所能,保留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遇到知音,我会毫不吝啬地赠予他。”民俗收藏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那些我们所忽略的生产用具、饮食器皿,也许正是了解过去时代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凭据和线索。

“西藏气候干燥,不像内地潮湿多雨,对收藏有诸多讲究。平日会有酥油擦拭这些老器物,这是最好的保养方式。”他教我射击和使用天秤,他向我娓娓道来器物内不为人知的历史,那些惊险或神秘的传说。“每一件器物里,都住着一个灵魂,会告诉你所有这里所发生的故事。”则介告诉我,如果他的藏品最后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归宿”,他会将其捐献给外地的博物馆或其它收藏单位。因为他不可能等自己百年之后,继续任这些藏品束之高阁或被一件件地散失掉。

老器物从一个收藏家到另一个收藏馆,它始终在大地上流转。这符合藏族人根深蒂固的生死观,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器物比我们的寿命长,每一个收藏者,都是暂时保管它的过客,于此感慨生命之须臾,当下的一瞬便是永恒。

《则介》则介所收藏的西藏熨斗。顾野生摄。

则介所收藏的西藏熨斗。顾野生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