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素颜修行——记西行阿里转山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顾野生
分享到:    

 

《素颜修行——阿里转山》途径西藏三大神湖之一的玛旁雍措。 - 副本

途径西藏三大神湖之一的玛旁雍措。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独自面对,素颜修行”。用来形容此行阿里转山,最恰当不过。我们这一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有着不同的职业,忙碌于不同的城市,但为了同一个转山目的,聚集在一起。出发的时候,大师兄向军说“阿里转山,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出发,而是回家”。用师傅盛宇宏的话来说,是“高原有高见”,一针见血地道出每个人心中对神山冈仁波齐的向往。

我们在拉萨集结,整理行装。我们这一群内心装着远方,双脚动荡不安,灵魂像风的漂泊者。于6月2日清晨,西行阿里,走在朝圣路上,奔波在高天阔地的山野之间。六月的西藏,阳光如同福音一样,无微不至。脑海里,忽然浮现仓央嘉措的诗。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我们在拉萨河边合影,忽然间觉得内心有一股兴奋的暖流,瞬间扩张至身体每一个神经细胞。我们这群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如何能完成全程四千到五千米海拔的高原转山?再加上氧气稀薄,一路上需要翻越雪山,横渡河流,等待我们的或许还有暴风雪,高原反应。。。。。。我们的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对于前路,总有一种不安,但转山的修行意志,又让我们一路向前。

一路的蓝天白云,冰川湖泊,草原牧民,都让我们的身体逐渐与天堂接近。在四千多米的圣湖羊卓雍错,在这空气稀薄之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相处得如此和谐。我们似乎在这片高天阔土找到了失落的天人哲学。晚上,我们落脚在日喀则。第二天清晨, 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扎寺伦布寺,游走于英雄城江孜的白居寺。寺里有著名的白居塔,有十万佛塔之称。沐浴在神灵的目光之下,一路的颠簸流离,都消逝在酥油茶的芬芳里。在路上遇见一群踢足球的孩子,二师兄见道,给孩子们分派铅笔。孩子们立即抢成一团。内地的孩子们接受过太多规整的教条。西藏孩子,有一种天生天养,毫无掩饰的原始质感。我们的身体沾染太多文化的污染,眼神缺少西藏孩童的干净,明亮。我们有的只是文化躯壳,没有身体。于是无法安放安静的灵魂。或许,山间原野收留了我们的梦想,让疲惫的身体随意栖息。这里为我们提供了逃逸的多种可能性,归园田居,追逐羊群,粗布麻衣,天然作食。只有在荒郊野外,天人合一的远古梦想,才得以实现。 当我们失落了故乡,要去哪里,寻回我们的牛羊。

第三天中午,我们抵达帕羊,在一间四川绵阳饭店吃饭,老板兼厨师是一位帕羊八年的老“藏漂”,八年前,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高原之地,开了这间小饭馆,艰苦创业。一年只做几个月的游客生意,老板已是暮发之年,体弱多病,妻子和女儿都在内地,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起家乡绵阳,总是热泪盈眶。但西藏,或许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身外异乡,远在千里之外的高原。他将长河落日,化作一身风尘。漂泊之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黄昏,我们在寒风呼啸中,守着世界最美的玛旁雍措,等待冈仁波齐的落日熔金。直到晚上九点半,冈仁波齐才舍得披上金纱,犹抱琵琶半遮脸。而此时的玛旁雍措,落霞与孤鹜齐飞,湖水共长天一色。我们拖着疲惫寒冷的身子,回到湖边的一间小客栈。客栈的条件不能和前面相比,我们五人住在一间通铺房子里。连日来长途跋涉,加上高原海拔缺氧,我们的身体受到严峻的考验。半夜,师傅盛宇宏呼吸困难,心跳急促,师傅赶紧起来吃药。漫漫长夜,师傅第一次失眠了。那一刻,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此行转山之难。他的内心,开始忐忑不安。

塔钦,是转神山冈仁波齐的起点。在这里,我们与任怀平老师相见。50多岁的任怀平曾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副教授,2006年4月,他放弃了北京优厚的生活条件,来到这荒凉的西藏高原上的高原、世界屋脊上的屋脊——阿里的岗仁波齐山下。投资10万元开办了这个“志愿者之家”旅店。他立志将旅店的收入全部用于保护神山的生态环境和救助当地的孤儿。黄昏,我们跟随任老师来河边放生。但见河水枯萎,大量的鱼翻腹在水面上。任老师说,今年降雪少,河水补给不足,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由于自然原因,我们无法挽救死亡的鱼类。但让我们看到一个慈悲为怀的任老师。一个将上善若水,从善如流作为修行的人。

他说,在阿里他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一个行者,内心装着大爱和无畏精神,甘愿将生命奉献在五千海拔的穷乡僻壤之地。是漂泊地,也是归宿地。

当天晚上,我们在塔钦休整,准备明天的冈仁波齐转山之行。这一路,有未知的危险。但任老师答应与我们同行,让我们多了一份安心。我们这一行,身体出现高原症状最严重的,是师傅盛宇宏。临睡前,我们鼓励他,这是一趟身体与精神的历练,一定要坚持下去。师傅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明白此行转山的意义所在。听了我们的鼓励,他反而安慰起我们,并笑笑说,没事的,相信冈仁波齐会眷顾每一个匍匐在他脚下的人。

 

《素颜修行——阿里转山》转冈仁波齐神山的途中。

转冈仁波齐神山的途中。

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作为苯教圣地,冈仁波齐又被称为“九重万字山”,是雪域藏地之灵魂。岗仁波齐为苯教的发源地,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这些都给了它异常崇高的地位。这是一趟内心的朝圣之旅,全程没有任何手机信号,在没有外界的干扰下,我们得以与神山进行内心对话。转山的第一天,我们从塔钦到哲热普寺,全程20公里的高海拔徒步。对于我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缺少户外经验的人,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身体素质考验。一路上,我们一日遭遇四季。时而阳光灿烂,时而下雨,时而风雪。我们的脸被冻得通红,步履艰难。路上经常能看到印度人。古代印度人认定了冈仁波齐为世界中心,众水之源。日月星辰皆以此为轴心往复环绕,并各行其道。于是,在印度人的一生中,若能来冈底斯山朝圣冈仁波齐,死而无憾。印度人一路骑马朝圣,一般走到哲热普寺便沿路返回。能来此朝圣的印度人,一般家庭状况都属于中产阶级。也有一些穷困的印度人来转山,一般是成群结队地来。一路雇请背夫,厨师,马匹,一趟转山之行下来,将赔上他毕生的所有财产。也有一些印度人,死在转山的途中。但他是幸福的。在印度教里,能死在朝圣的路上,是莫大的殊荣。

我们选择的转山方式与印度人不同,始终觉得身体力行,一步一步接近神灵的指尖,更具备朝圣之意。在路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步行艰难,呼吸急促。内心始终与神灵保持对话,反省所作所为。传说转岗仁波齐一圈,可洗清罪孽;转10圈,可免受轮回;转100圈,可立地成佛。我们走过了茫茫原野,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满怀欢欣,而满怀虔诚。

当我们快赶到哲热普寺附近的旅馆,已是冰雪五重天。雪花扑面而来,饥寒交加,加上高原反应头脑昏沉。在渡河时,师傅俨然没有力气再跳跃石子。师傅的脸色铁青,嘴唇发紫,神情呆滞。但见宿营地已在三公里之内。师傅撑起最后一丝力气,心存信念,不断念默六字真言。当师傅走进营地,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鼓掌。一个靠毅力和决心,战胜了身体阈限的人,朝圣之路必会受到神灵眷顾。转山的第一天,正逢端午节。没有佳肴,也没有粽子,没有过度的兴奋,也没有太多热烈的情绪。我们举杯干尽杯中茶以代酒。为了冈仁波齐而干杯,为了朝圣之旅而干杯,为了一路并肩而行,不离不弃而干杯!

我们临时决定,原本三天的路程,缩短成两天。这意味着第二天的徒步,需要行走38公里。且要翻越五千多米的卓玛拉山。第一天的20公里,已经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体力不足。第二天的长途跋涉之余,还要翻越雪山,这无疑是更巨大的挑战。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在下山的时候我的双腿不慎拉伤,走路一瘸一拐。所幸任老师给我借了一根登山杖,可以下山时身体的疼痛感。

那一夜,睡在冈仁波齐的脚下,我们思绪良多。想象着明天,未知的路途,又要经历一场怎样的惊险。

清早,我们简单的吃了早饭便启程。走到山脚下,任老师对我们说,前面这段路,是别的路不同。哲热普寺的活佛告诉他,这一段路相当于行走奈何桥。我们必须遵守四原则,不准停下,不准说话,不准回头,不准左顾右盼。不然就会掉进奈何桥,永不翻身。眼看这一段路,全是上坡,逶迤难行,途中不能休憩,只能凭一口气往上爬。走在路上,我们的内心平静,恍若走上死亡的中阴阶段。念茫茫尘世,多少业障,多少沧海浮沉,不过只是刹那芳华,稍纵即逝。

师傅由于身体不适,一直掉队,所幸一路上任老师看扶着。经过小天葬台之后,我们需要翻越五千多米的卓玛拉山。只见山峰白雪皑皑,巍峨耸立。师傅的高山反应似乎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情况。一路来头脑昏沉,呼吸沉重,步履蹒跚。准备翻越卓玛拉山,师傅吃了两颗高原安,喝了一罐红牛,坚定意志后,便开始爬雪山。在路上我看见一些藏族,与我们相背而驰。他们是苯教教徒,逆转冈仁波齐。还有一些虔诚的信徒,磕长头朝圣。他们五体投地匍匐在地上,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一般的转经路分两到三天完成,如果叩长头,则需要二十天。其间,转山的信徒们靠随身携带的糌粑和溪水充饥,免不了有体力不佳的信徒因支持不住而长眠于此。对于朝圣者而言,选择这种苦行的方式,也为了更富有成效的清除今生前世的罪孽,以便无限接近最高理想。

我忽然想起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他说,因为山在那里。登这个词带着人类的征服性质,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强者口吻。我们此行为转山,而不是登山。不需要征服,亦不需证明人类的高大。我们带着谦卑匍匐在神山之下,并信服天地间无法用肉眼所见的力量。

当我们走到出山口,已是夜幕黄昏。剩下6公里,其实可以让司机前来接我们。可想到此行我们千辛万苦,靠着毅力走来。任老师不想我们转山功德因此毁于一旦,坚持让我们走完剩下6公里。走回塔钦的宿营地,才算功德圆满。

剩下的6公里,我们透支着身体所有的力量前行。前行途中,我们都没有力气说话。只见远处灯火阑珊,看似很近,却又很远。这一段路途,好几次我们都想放弃。由于师傅身体不适,我们已经做好了备马的打算。只见师傅咬着牙关坚持下来。有一种无法用言语的欣慰涌上心头。看着师傅铁青的面孔,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西行阿里转山,把生命放逐于雄阔苍桑的大地,感受生命的澎湃的力量。在烈风骤雪中锻铸品性,在柔美娴静中陶冶心性。敞开胸怀容纳漫天的星月,也怀着感动体会着沙砾、荒漠与神圣。有人说,走过西藏,灵魂便经过了一次洗礼,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很多来过西藏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把西藏当做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他们前赴后继地进行精神实验,西藏是否真能成为困境中的心理治疗所?对此我始终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但无论如何,此次阿里转山,我们的内心与神灵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对话。这一趟素颜修行,或许修行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回来的途中,我又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诗。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