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彭措,男,藏族,1954年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
自由撰稿人,著名藏族摄影家(图片摄影、电影摄影),影视制作人(编剧、导演)。他的摄影创作自成一体,成绩斐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传略被载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简历
1960年—1965年,就读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城关小学
1965年—1968年,就读于四川省甘孜州甘孜民族中学
1968年12月,上山下乡当知青
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做过电工、推土机手等工作
1971年,参军,先后当过警卫员、侦察兵、运动员
1976年,退役,先后在国家单位做过工厂钣金工、汽车司机、乡村代课老师、区乡干部、宣传部干事、报社、杂志社、电视台记者等工作。
1991年,辞去公职(至今)。
艺术生涯
1.1982年正式从事摄影创作,1986年6月,参加了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诗书画院等数家单位联合组织的著名的《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考察活动,为期1年;
2.1988年以后,参加了由国家科考部门组织的科学考察活动,在考察队里担纲藏语翻译、民俗顾问、图片摄影、电影摄影、地理测绘、野外通讯、汽车驾驶、机械修理等工作,为期8年半;
3.1987年至今(2013年),在四川、西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广东、深圳、澳门等地,为445个摄影组织、高等院校、部队、街道社区搞过600多场摄影讲座、幻灯影会、学术演讲活动。
成果
自从事摄影创作自以来
1.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和艺术作品8000余幅;
2.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影展6次;
3.获得地、市、州、省和国家级文化部门颁发的各种摄影奖项120余个;
4.出版《康巴神韵》、《大香格里拉的明珠—巴塘》、《今日理塘》、《崛起的康巴明珠—炉霍》、《霍尔章谷—炉霍》、《香巴拉神殿—德格》、《中国西部—甘孜藏族民居》、《印象色达》、《藏民居艺术之都—道孚》、《青藏山川》和《新跨越》等十余本大型摄影画册。
自从事电影摄影以来
1.与他人合作拍摄了科教纪录片《泥石流》、《山地荒漠草原》、《青藏水塔》、《喜马拉雅冰川》、《藏野驴》、《西藏雨林》、《青藏湿地》、《横断山》;人文纪录片《盲人嘎玛》、《江边人家》、《喇嘛加多》;
2.编写剧本和导演拍摄的各类影片有:
MV演唱专辑《金色故乡》和舞蹈专辑《甘孜藏区经典舞蹈集锦》;
旅游宣传片《贡嘎山》;
政论片《沧桑德格》;
电影《故乡》、《遥远的地平线》、《轮回》;
纪录片《格聂山》、《家园》、《贡嘎日噢》、《远方》、《朝圣》和《冈仁波齐》、《摄影师》等。
3.目前,已独立完成了涉藏题材电影文学剧本《贡嘎日噢》、《雪山恋》、《冰洞》的创作,筹拍工作正在进行中。
获奖
画册:
1.《香巴拉圣殿——德格》获得国家图书大奖;
2.《中国西部——甘孜藏族民居》获得巴蜀文艺奖;
3.《香巴拉圣殿——德格》获得巴蜀文艺奖;
纪录片:
1.《盲人嘎玛》获得英国BBC纪录片“最佳人文奖”;
2.《喜马拉雅冰川》获得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类二等奖”;
3.《江边人家》获得香港国际纪录片“优胜奖”。
探秘•追踪
性格:直率、坦诚、豪放
兴趣爱好: 听音乐、喝茶聊天
信仰:藏传佛教
童年在哪里度过:甘孜州色达草原;
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童年:学会了汉语,享受了儿童真正的玩耍乐趣;
近期目标:
筹拍电影故事片《贡嘎日噢》,准备在未来3年内完成3部故事片电影的拍摄。
最大理想:
由本人牵头,在未来联合一批从事影视艺术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藏汉族),完成50集电视连续剧《横断山风云》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工作。
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
1.当兵从军; 2.从事科学考察;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父亲
目前令自己满意的成就:
1.图片摄影; 2.纪录片摄制;
自我评价:
讲品格、讲正义,讲血性,为艺术奋斗终身是青年时期就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一辈子做好了一件最想做的事。
座右铭:
要想成功,除了吃苦别无捷径可走。
一句话总结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
历经磨难,吃够了常人难于想象的苦走遍了青藏高原,终于成为这片土地一个重要的摄影者和影视制作人。
您眼中的藏族文化:
藏文化博大精深,除了继承和发扬光大,更需做好深度挖掘的事。
对藏人文化网的赠言:
大众的信息平台,文化人的知心朋友。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