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专家学者

韩书力 何似佛手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走笔四十年》    记者 韩书力
分享到:    

韩书力:何似佛手

    在佛教里,手印被赋予了很重要的内涵与意义,被视作和神佛沟通交流的最佳方法。我们从佛教艺术形象中常见的如降魔印、与愿印、施无畏印、说法印、禅定印、合掌印等等,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有其特定含义。尤其是合掌印,它在僧俗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之频繁,简直不下于人们之间的握手。

  据密宗一门的解释,右手代表佛陀,左手代表众生,故而合掌印是众生皈依佛门并与佛紧密结为一体之象征。

  其实,西藏众多的平民信众恐怕连这层含义都不甚知晓。人们或是靠从长辈那里的传授,或是因自身朴素信仰的驱使,固执地以为身体的某个部位,尤其是手、头若能与佛陀(当然是活佛或是寺院供奉的雕塑、绘画里佛之形象)有瞬间的接触,便可获若干年神佛之力加于己身,从而得到福佑和提升得道的能力。我们熟知的活佛为众生摩顶赐福的活动,即是此种观念的生动例证。笔者听接近班禅大师的先生说,十世班禅大师在藏域为信众摩顶祝福,每次至少要摩三四万人,方能满足众生之愿望,一天下来,这位佛爷手腕都肿了。

  如果是更大的场合,如佛法会上,活佛就只能持一端系着吉祥彩条的竹竿在密密麻麻的人头上一扫而过了,可谓幡随意到,神人之间心领神会,足矣。

  若是再大的场合,如拉萨每年夏季的雪顿展佛仪式,届时,拉萨市。郊区僧俗各界几乎是倾城而出,十几万人早上会聚哲蚌寺,以期全程地瞻仰、叩拜那尊数百平方米的堆绣唐卡巨佛。这时人们与神佛接触的媒介便只有依靠哈达了。当巨佛徐徐展升时,只见人们将一条条圣洁的哈达系成多种吉祥结,争先恐后地抛向巨佛,其中尤以将哈达抛至佛头、佛手、佛足者最为满足、得意。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甚清晰但又固执的观念,西藏的佛教信众到寺院敬香添灯时,往往并不注重观仰(也许是因敬畏之心而不敢)烟雾弥漫中的神佛雕刻与绘画,而是低首折腰却又近乎迷狂地用手、头乃至于身体在雕刻与壁画上用力触摸磨蹭。寺方无奈,不得不在上面涂上厚厚的清漆,但日久天长,这些以漆蒙面的壁画竟因人们那虔诚至极的崇拜方式而被打磨得如同漆画一般光亮,真让人不可思议。

  诚然,同样是这双手,在世俗生活中却显得那样富有生机与创造力,扶梨布谷是它,接羔育幼是它,捻线编织是它,做牛羊粪饼是它,乐善好施是它,张挂风马旗幡是它。千百年来西藏文明正是靠它才得以创造、传承与扩展,所以谁又能道出它与神佛之手的区别呢?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禅宗史上著名的黄龙“三关”中那句自问、自答“我手何似佛手”来。近千年间这六个字不知引发了多少哲人的迁想妙悟,如海印信禅师的“我手佛手,谁人不有,直下分明,何须狂走”;如万安禅师的“我手似佛手,不用思前算后,世间多少痴人,只是随人背走”。

  近日整理照片,竟拣出多少年前我曾拍过的两张“何似佛手”,不过那时我尚未读出黄龙“三关”,充其量也只是心有灵犀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