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专家学者

韩书力 急时抱佛脚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走笔四十年》    记者 韩书力
分享到:    

如今,凡是到西藏观光旅游的人,大概均要取成都至拉萨的空中航线或者是川藏、青藏两条公路,以飞机或汽车代步。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或是在汽车上忍耐六七个昼夜便可抵达。

但您可曾知道,有多少善男信女是徒步而行,磕着数不胜数的等身长头,一路上饱经雨雪风霜,忍受着野兽的侵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仅仅是凭着信念与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走完这两千多公里到达圣地拉萨的?他们从起点至终点的行期最少也得六个月。

“……我向你走来,带着一路风尘;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每当笔者下乡采风考察,途中遇见这些徒步去拉萨朝圣的人群,心底便油然生出无限的景仰与感佩,以及一种莫名的悲怆。

笔者1987年曾为创作《佛足》花了十几天混迹于大昭寺前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中,以观察、透视他们的外貌与内心。清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男女老幼朝着佛祖金像五体投地叩拜时,我立刻被眼前这幅真切、巨大、无与伦比的佛足图所震撼:一双双结满厚茧与鸡眼,深镌着岁月皱纹的老人的脚;一双双充满生命活力、健硕丰腴的青年人的脚;一双双稚嫩可爱,又可怜地被冻成青一块紫一块的孩子的脚,交替地组合、变幻,展现于眼前。此时此境模糊的泪眼、剧烈的心跳虽已令我无法对准焦距,但我的意识却很清晰,每一双脚的平凡又不平凡的经历,都可成为一件雕塑、一幅画或是一篇小说。这些文盲或半文盲信徒,来自广袤藏区的穷乡僻壤,他们世代笃信佛教,勤勉耕牧。稍有积蓄,不是用来盖房添衣,而是先到拉萨各大寺院添灯还愿,此乃一生中最重要之目标,一俟达到,便能心有所安,神有所归,滤有所定。世代连绵,概莫能外。其实王维的“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的理论,当亦尽在其中。

在西藏各地大小寺院的穹顶上常常供奉着活佛高僧亲绘的一双脚图案,此为佛足,是佛陀形象最简约的符号。在雪域高原的许多圣迹遗址,又能时时有幸得识当年菩萨、神祇踏留于奇石巨岩上的印记,此为仙足。每每于此,笔者自然要神驰于佛传故事里步步生莲的美好境界,同时脑际中又自然而然地叠印出亲见的普通信众那双双布满尘埃但却是联结者人生起点与终点的脚。我认为,只有见过这样脚的人,才更能体会这句谚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转经、朝佛和净土变中的“称名念佛”是众多下层信徒的修持方式,一心一意地观想、礼赞佛之形象,念念不舍地称颂佛之名号,便可凭借佛陀本愿的他力,往生福地乐土。以佛意之恢弘,佛界之高远,佛心之博大,即便对那些深陷尘缘的佛门槛外之人,也多是慈悲为怀,有求必应吧,不然怎么会有“急时抱佛脚”之说?

1984年春,笔者带队到藏东考察,在一座经过“文革”风暴彻底洗劫的深山小寺里,竟与一只完美绝伦的青铜浇铸佛足不期而遇,望着这件残损的艺术精品,人们进而联想与推测这尊硕大无朋的青铜圆雕佛像的其他部位该是多么的奇伟与完美。但寻遍寺内寺外,竟不见踪影,于是我们每个人都跪抱佛脚,以求冥冥中的神明指点迷津,期望能再有奇遇,以饱眼福。

一晃11年过去了,当时的所见所闻,多已渐渐流逝淡出,惟有那只青铜铸成的坚实而又古色古香的佛足,却时时闪现于我的心际眼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