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大海的唤呼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杜冬
分享到:    

“西藏掌故”本次要说的,距离西藏非常遥远,但是又不那么远。这次我们不聊建筑、神灵和美术这些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我们要说说大海,为干燥的冬季带来一些海风。

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常识。在藏族史书《贤者喜宴》中记载:远古时雪域西藏,上部阿里三围状如池沼,中部卫藏四如形如沟渠,下部多康三岗宛似田畴,这些均淹没于大海之中。这说明藏民族的先民很早就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

藏传佛教的世界观也和大海脱不开关系,世界中心的须弥山耸立在汪洋大海之上,四大部洲同样漂浮在海洋之上,这一认识符合大陆板块的现实,的确有过人之处。

但西藏又像是地球上距离大海最遥远的一个地区,甚至撒哈拉沙漠的腹地还有大西洋季风的影响,最辽阔的西伯利亚丛林也有条条河流汇入北冰洋。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却几乎不受海洋的影响,只在林芝的丛林、冰川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峡谷里能感受到海洋末梢的波动。

西藏的文化以山脉、荒野、白雪和浑朴的建筑为主,喜马拉雅山脉遮挡了海风,让西藏几乎没有海洋的痕迹。椰树、白沙、海岛是看不到的;帆、渔网、风暴也没有踪迹。甚至在西藏美术中,海洋也没有什么地位,虽然有大量的美术作品描写河流、池沼和泉水,但广阔无边的海洋极少出现在传统西藏画师的心中。

拉萨冬季的相对湿度只有5%左右,这真是距离海洋最遥远、最干燥的一片大陆。

但这绝不意味着大海就没有进入西藏人的心中,海洋以最隐秘的符号、最持久的姿态进入了西藏长达千年的梦境中。

虽说对海螺的崇拜有来自印度的渊源,可西藏人对海螺的喜爱,很可能是由于西藏人海洋之子的基因,源自这片高原沉在海底的过去。刀具上、衣服上、头饰上、处处可见海螺的形象,甚至形容美丽的姑娘,也说她的牙齿如同海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海洋,小小的海螺里吹出的响亮号声,传来的大海呼啸,也能小小满足世界之巅上的人们对于海洋的想象。

摩羯毫无疑问是来自印度的神话动物,它的形象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龙角、鱼身。西藏人对它的钟爱,表明了这里的人们对大海的想象:神秘、可怕、不可抵挡的力量、生命之源。而海螺收服摩羯的组合,隐喻着智慧和宗教将可怕的力量驯服,将不可知、无边无际的大海变成可知、可用的过程。

珊瑚则代表了海洋的另外一面——财富。佛教所认定的珍宝中,有许多出自海洋:珍珠、砗磲均是如此,而其中最夺目的自然是珊瑚。别说珊瑚柱子,甚至一小枝红珊瑚都会成为珍贵的头饰,作为留给子孙的传家宝。

别的不说,许多藏族男人的名字里就有“嘉措”,这就是大海的意思,在距离大海最遥远的高原上,藏族人民千年如一日地梦想着大海。

其实西藏距离大海并不遥远,从拉萨到最近的大海——孟加拉湾直线距离不足一千公里,眼下铁路已经通向日喀则,并且还会进一步通向尼泊尔,南亚的大门即将向西藏全面敞开。总有一天这一幕将不再是梦想:早上在拉萨享受早餐,然后乘火车南下,晚上就已经漫步在印度洋温暖的海滩上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